——素素老师的语文教育叙事
其实今天可并不多,可是忙到现在我竟然没有停过。复盘一下今天的工作的流程吧!
早读课带着孩子们欢欢乐乐地朗读,又补充了两首《诗经》中的诗歌《江有汜》和《野有死麕》,孩子们听着故事笑得很开心。
第一节课没有课,我就批作业,正在批着作业,蒋老师说,8:10,我以为我忘记上课了,原来今天“七彩语文杯”全省中学语文优秀课教学汇报展示活动,主题是“课堂让转变发生”,有点意思,为啥不是“让课堂发生转变”呢?带着好奇心听了一节整合课“演讲单元整合教学”和单篇教学《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网络有的时候真的便利,一节公开课,几十万人观看,这规模让人赞叹。只是整合教学也好,学习任务群教学也好,还是处在一个探索阶段,每个教师都使出浑身解数,想要找寻出最好的方式,又似乎是没有模式可以遵循的。至于第二堂课的单篇语文教学,我实在没有发现什么亮点,听得我浑身难受,大概教学的老师长期在教研室工作的原因,有点脱离了日常教学的缘故,既没有对文本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对学生活动如何展开的研究,平平淡淡,作为这样大的平台的一次展示,我觉得呈现得是不够的,什么都没有转变啊!如果是一次写作,这大概就是一篇偏题作文吧!
第四节课是我教的两个班的篮球比赛,我当然不会错过,问问自己,希望哪个班级的孩子赢?还真不好说呢,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的学生,谁赢都好。看到一半我要回教室去整理试上课的教室,做好开课的准备。这是一份体力活!等孩子们打完球回来,一身臭汗,还没缓过神来,已经要走进经典了,而上课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分钟。试上课我没有特别细致的要求,导致孩子们在《十三邀》环节没把控好时间,打乱了原先的节奏,不过看着孩子们一边讲《经典常谈》,所有的孩子又再一次翻阅了一遍作品,其实我的目的达到了。不过这也提醒我下午的公开课时间安排一定要合理。
没来得及吃饭从,赶紧去交待第二个班级相关事宜:教室怎么布置?分享部分时间如何把控?要使用的道具有没有准备好?体育课一结束要马上回来……蒋老师说,既然开课了,你就录下来呗!想想也是,赶紧去借手机支架,一顿忙碌。
整节课我把课堂都交给了学生,所以上课反而很轻松,这次公开课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十三邀》视频导入,创设访谈情境,许知远说自己带着偏见去审视当代人的思想状态,我们今天也要去审视我们自己的思想状态。
二、隆重介绍这次《十三邀》访谈的主持人,在简介环节,主持人在初中阶段获得的部分荣誉已经让在场的人震惊了,最关键的,这样的形式,大大鼓励了学生,激发了她对文学的更高热情。
三、主持人掌控全场,引出十三位嘉宾对《经典常谈》十几部名著的推荐和阅读建议,再引出《诗经》的专题阅读。
四、《诗经》专题阅读包含《诗经》的吟诵之美,嘉宾和观众组分别吟诵了《蒹葭》和《关雎》,优美动听,课堂气氛融洽自然。《诗经》的体验之美,情景剧配上两个学生现场的配乐朗读,先民们美好的生活状态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诗经》的探究之美,学生们进行了《诗经》植物的专题研究,有蒹葭、薇、萱草、桑、桃花、竹、杨柳等植物,孩子们小组合作,深入探究,课上虽然只有两个小组分享,实际上每个同学都参与了,每一个研究报告都很深入也很有价值,后面我还想制作展板展示孩子们的研究成果。《诗经》的原创之美,从《诗经》到诗歌创作,学生的原创诗歌清新灵动,文辞优美,颇有意趣。创作者谈了自己创作时的想法,教师做了示范配乐朗读,学生集体朗读,再次感受经典的魅力。
五、结语部分,我做了本课的总结,也现场采访了学生,用这样的形式去展示整本书阅读的成果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临场的回答居然很精彩,也很感人。“这节课让我的灵魂受到了洗礼”,“改变了课堂的形式,我们从知识的接受者,成为了输出者,与同学的交流中产生了思想的碰撞”,“又从其他同学的分享者获得了自己不熟悉的信息,激发了对经典的更大兴趣”。
课后同事们给了这节课极高的评价,校长说,这节课给我们展示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的很好的形式。
今天先写到这里吧!去校园里走走,看到了一丛开得正好的铁线莲,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