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足迹在硒小 (田亚玲)
2007年那个秋天,我作为第一批农村到城市跟岗的老师,来到了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前身――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工作。
一年过后,我成为了这个学校正式的一员。
忆尴尬
2013年秋天,我们学校搞了一个校本教研启动仪式,年级组接到教务处的任务,又要我准备一节课,这次我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是在学校讲之前我得在年级组试讲,不知道谁把我试讲的消息告诉刚调进我们学校的田校长 ,当我走进教室的一刹那,发现她早已坐在教室的一角。那一次我上的是《秋天的雨》第一课时。课后,田校长对我说 :“你中午如果有时间的话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吧。”我明白她要求我去的原因。上午第四节课一下,我顾不上吃饭两手空空地就来到了校长办公室,只见她正拿着我们年级的语文书,正在品读《秋天的雨》这一课。见我进来,说到:“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秋天的雨》这一课吧,如果我上的话,第一课时的目标应该定为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生字词。”就这样她时而讲时而写,时而画。等她把整堂课的思路设计出来,我发现完全颠覆了我上午的“精心”设计。我还发现对于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内容,我从来都没有分清楚过。在她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和美课堂教学理念,设计了三段五步的教学法,我自信满满地走进校本教研启动仪式公开课的课堂。
但是,上着上着,我本来设计的一个主问题,变成了数不清的碎问碎答,觉得自己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堂课下来,我上得是那么的累。
那一次课后回到家里的那天晚上,我想,今天的课可是湖北名师指导我去上的,但是为什么还是没有上出想要的效果呢?
我的课堂教学到底朝着怎样的方向走?我的专业学习到底要怎样的进行?已经三十几岁的我,感觉自己的前十年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片荒草地。原来我就是那位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天的驴!
想了一晚上,终于明白:这些问题别的人是没有办法帮你解决的,只有从自身素养的彻底改变才行!
谢规划
一天,田校长在一次学校例会上,要求所有的老师写一个自己的《个人职业发展三年规划》。我在规划内容里面首先从课堂的角度反思了自己的不足:课堂没有自己的特色。在三年规划的第二块里面,我为自己定下了改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多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读哪些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医治我的那些课堂病症呢?
2013年,在重庆最大的书店里,我给孩子买书的时候,突然看见了窦桂梅老师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里面有一篇文章:《窦桂梅课堂捉虫记》对我特有感触。她说“一个老师如果在课堂上总是喜欢重复学生的语言,那就说明他的心中根本没有预定的教学目标。滑到哪里算哪里,课堂语言没有营养,就像菜汤上的浮油一样。”我不就是这样的老师吗?
多读书
要怎样才能精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呢?唯有多读书才是真正的出路!从此我开启了自己疯狂的阅读生涯:先后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窦桂梅课堂教学实录》田祥珍校长的《有趣更要有效 语文不妨这样教》,《何捷老师的阅读课堂实践》、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余映潮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法80讲》等五十多本教育专著。记得余映潮老师在《语文教学设计法80讲》的第二章《成长智慧》章节告诉我:语文阅读课要上得富有趣味,秘诀在于学生活动的设计,而学生活动设计的秘诀在于教师对课文的巧妙研读,并把自己的研读所得变成让学生经受历练并感兴趣的课堂活动。
另外我除了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教研活动外,还每天关注王君老师的博客,特别是她在清华附小的那些文章,网上搜集小学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课,从一本本专著,一篇篇文章,一节节录像课中,我发现了名师的课堂语言的共同特点:都是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进行的总结和提升。于是在自己平时的课堂中注意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特别避免简单机械的诸如“真好,真棒”之类的评价。
学名家
2013年春,因为我们学校从老校区搬到新校区,因为班级的增多,我们学校主管教学的黄兆华校长也担任了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从和他平时的交谈中得知,对于语文的学习,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比如如何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如何阅读的方法和如何习作的方法等等。我想,他平时的课堂一定是一个不一样的课堂。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一天我和一位同事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偷偷钻进了他的课堂,在那堂课上,他上的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第一课时。在那堂课上,黄校长引导学生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连词的方法归纳了课文内容,一节课下来,本来在我们看来在第一课时归纳课文内容,这个最难的教学任务,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很轻松地归纳出了课文的内容。课后,他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多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每一个学期,我们学校的老师都会有幸听一次湖北名师田祥珍校长的课,从她的课堂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对差生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一次次发生变化的过程。如果说听田校长的课是对自我课堂的反思,那么在她课后的评课讲座活动则是一次次最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
除了向身边的同事和名师学习之外,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在河北徐水举办的课堂内外第二届语文湿地活动。在那次活动中,北京十一中校长程翔老师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工作不要水过地皮湿,蜻蜓点水,一定要精,要深,要透。不要做一个文学盲,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做一个专业的读者,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文体中提出语文因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程翔老师讲座和读余应潮老师的书中,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要让自己的课堂有高度又厚度,对教材的研读水平是关键,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有耐心训练自己研读教材的基本功。
那么到底要怎样学会解读教材?
带着这样的思考,2015年秋,在黄校长的带领下去成都参加了全国作文教学高峰论坛,在那个活动中,福建教育研究院的何捷老师的那节课对我触动很大。他在课堂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教给孩子们作文的方法,思维的技巧。后来我关注了他的公众号,买来了他的相关书籍。2018年,我作为旁听生,参加了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指南的编写审稿会,那次的学习,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一次,在那次会上,通过聆听编委们汇报解读自己编写的内容,我熟悉了小学每个学段,对于语文教学各块不同的要求,同时见证了学者们在学术面前平等的交锋。更重要的是为自己以后正确地解读教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就这样一边读,一边改变自己的课堂语言,一边读一边学习大问题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的方法,一边读书一边学习如何解读教材。渐渐地,我也曾经参加过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多次为国培老师上语文示范课,写出的语文教学案例也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但是,这些成绩在我眼中都没有那一次奖励有分量。
促成长
2017年秋,学校在安排我在全校讲一节语文公开课。在众多的的内容中,我选择《夜宿山寺》这首古诗作为上课内容。这是我从教二十年来第一次上古诗公开课。
本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从开课时的理解题意,到随诗识字,交给学生字理识字等方法,引导学生读诗句,明白五言诗停顿的方法等过程。
一堂课下来,我听到了这么多年以来对我课堂教学最好的评价:
湖北名师田校长这样评价:你的课较以前的课有一个质的飞跃,课堂语言非常精炼。你用你的睿智与学识将古诗上得精彩纷呈。在你的课堂中,孩子可唱可吟,可读可诵,亦玩亦学。后来,她还在全校学期工作总结会上这样总结“亚玲的课有一个质的飞跃。”虽然当时我觉得有点难为情,但是,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心中隐藏的一个期盼。因为 ,我曾经是多么地羡慕那些在大会上因为讲课讲得好被表扬的同伴!
黄校长:从你今天的课中,我感觉你还下了一番功夫呢!在以后的课堂中,你要让这些东西成为你的常态,那么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他们学习语文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形成。
老师:田老师的《夜宿山寺》为我们古诗教学上了一节很好的示范课。
我知道,田校长所说的“质的飞跃”是和多年前的《秋天的雨》进行的比较,她在这次的课堂上终于听不到我那些毫无营养的、琐碎的课堂语言了。黄校长的“下了一番功夫”应该是指我教会学生的学习生字,朗读古诗的方法。是的,有时候我们可能为了应付一节公开课,就会挖空心思地去解读教材,设计流程,甚至渲染一些技巧,其实这些东西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常态。
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鼓励,但是我却像一个孩子得到老师的肯定一样,兴奋了许久。我知道,自己的课堂还有许多的不足,比如小组建设问题,比如关注全体学生的问题,比如自己文学素养积淀的问题,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学习的重点。
循一行脚印走进硒小,愿淡淡足迹藏在硒小最美的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