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训练2》总结

总共11天,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读完了这本《成长性思维训练2》。

2023年我们曾一起共读过《终身成长》,从那时起,这两本一套的《成长性思维训练》就已经同步放在我的书桌上了。没想到一放就是两年。再次选择聚焦“成长性思维”,是从今年3月共读的《天才假象》缘起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所说“改变人生的思维模式”就是成长性思维。

整个4月,我们先是读了《成长性思维训练1》,中间夹了一本《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之后再是《成长性思维训练2》。三本书都读完,对于“成长性思维”就搭建起了相对稳固的理解结构。

1

《成长性思维训练》1和2两本书,都是以学校老师为读者而写的,但两者的编排方式有明显区别。

1就像一个整体构建,它按一个学年中的不同月份逐渐推进,把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建立成长性思维的活动都精心设计和呈现出来——按说这样更方便实操,两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已经把每一步该干什么给你设计好了,几乎都是现成的教案,拿去执行就可以了。

但是操作中会遇到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并不是学校的老师,没有一个现成的“班级”来落实这些教案。就算我作为写作课老师,有一个“课堂”,但我们也有既定的课程目标要完成,没办法把大块的时间空出来执行这套教案——这套已经设计完整、系统性很好的内容,如同一条大船,对运行环境要求很高。

而在2中,作者把成长性思维在教室里的操作原理进行拆分,每个章节细讲一种,既对照解释系统教案中每个操作步骤的底层思路,又深入挖掘这项原理背后的why。如果说1是手把手教我们做一道大菜,那2就是把这道大菜用到的不同食材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用已经怎么用才最好做了详细拆解——这对于“非学校老师”来说就友好很多了:我们大概率不能专门拿一节课来执行教案,但完全可以在执行自己原本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把这套教案的原理融进去!

所以,我感觉,比起执行方案更完整系统的《成长性思维训练1》来,《成长性思维训练2》的实操性更强、更容易落地。

2

看1时只觉得很多理念非常耳熟,读到2时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很多理念都与正面管教的内容完美契合:

做最好的自己:老师必须每天在课堂上努力展示成长性思维——行大于言,以身示范

建立积极关系:建立深远而富于意义的关系是让学生承认自己潜能的关键——先联结再纠正

头脑训练:如果感到挫折或不舒服,说明你的大脑在成长和变化——接纳不完美

失败之后:困难是学习中自然可预测的部分,将困难和失败常规化——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用共情超越羞辱:如果发生行为问题,把关注点放在好奇而不是愤怒上——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促进人际交流:始终用言语和行动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错误行为目的表,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

营造快乐、合作的课堂:课堂协议帮助你的学习团体积累社交资本,让成员为彼此负责——家庭会议/班会中,解决问题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培养七大能力

增加参与:开放性地让学生自己发挥想法、才能和创造力——鼓励合作

登月行动: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甚至是那些我们还不敢梦想的东西——关注问题的解决

说到这里,才发现为什么我总感觉对“成长性思维”这么熟悉了,原来……都是老熟人嘛,只不过换了个名牌儿而已。

3

说说这次阅读中我最有感觉、马上可以推动落实的三个点:

一是“元认知”。之前理解得有点复杂,在本书中它其实很单纯的指“主动对学习方法进行思考”。如果孩子的学习过程顺利,就问“你刚才是怎么做到的?”如果不顺利,问题就改成“刚才这样做有什么问题?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通过思维日记来记录自己做为学习者的思维过程、长处和弱点、帮助他们学习的策略,以及对学习经历的反思——这个方法说起来很理想,想要让孩子坚持执行有困难(毕竟他们还没有体会到非这么做不可的紧迫性)。但我们自己做起来,形成复盘的意识和习惯,总是可以的。

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好东西,让我认为自己不需要,但一定要推荐给别人(孩子)的。

二是“共情”。重点在区分同情和共情。前者重视听的人的想法,后者关心说的人的状态;前者急于用“我”的想法去纠正对方,后者好奇“你”的真实感受,不否认、不矫饰,也不害怕被卷入对方的情绪中。

还有一个关键点:别那么着急进入“解决问题”的步骤,当看到“感受”的时候,有耐心、有意愿地慢下来,用生命的这一刻去陪伴倾听。

人和人之间如果能有跨越皮肤边界的通道,那就是感受。

三是“共创课堂协议的目的是积累社交资本“。真正重要的学习都需要“借假修真”!在课堂上,看似要创建大家共同的课堂守则,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大家建立起彼此的联结。

“课堂协议”也好,“守则”也罢,这玩意儿重要吗?有一个这样的东西很重要,但这个东西具体是什么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东西是大家一起花了时间、投入了精力搞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在搞这个东西出来的过程中,我们建立起了真正的“关系”。

就如同通过写作课的实施过程,带孩子们体验一次成功的目标管理;也是孩子们通过长达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真正要学的也不是语数英理化生的那点知识(毕竟工作以后也用不上),而是细致、耐心、执行力、时间管理等人生底层技能。

4

“拥有成长型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如同读了一遍这本书不等于就能立刻吃透、马上养成新的思维习惯。但至少,我通过这次阅读,已经开始践行一个新的习惯养成目标:

遇到任何一件事,想对孩子“郑重地”说某句话之前,先停住、想想——

我此刻,是在用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定型思维在思考和表达?

然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此,而已;如此,甚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