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时常从容地与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他们各有优劣。刘邦问韩信:“以我的才能能够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能统领多少?”韩信回答道:“我是越多越好。”刘邦接着问韩信:“你越多越好,为何还被我俘虏了?”韩信顿感一丝寒意,赶忙解释道:“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便是我被陛下俘虏的缘由。况且陛下的成就乃是上天赐予,并非人力所能企及。”韩信这一番夸赞之辞化解了尴尬的局面。
后来,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韩信辞行。此时的韩信内心早已有所盘算,于是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中漫步,仰望苍天叹息道:“能与你说些知心话吗?”陈豨爽快地说:“一切听从将军吩咐!”韩信说:“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之处;而你,又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倘若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必定不会相信;但再次告发,陛下就会有所怀疑了;三次告发,那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到那时,我在京城为你做内应,天下便可谋取了。”陈豨一向知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此深信不疑,说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陈豨便与王黄等人一同反叛,自立为代王,劫掠赵、代两地。刘邦听闻此消息后,立刻赦免了代地的官吏和百姓,而后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一如既往地托病没有随从。但却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
此时的韩信已然下定决心放手一搏,若说之前韩信谋反是被冤枉的,然而这次,韩信确确实实在谋反。韩信便和家臣商议,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谋反的计划已然拟定,只等陈豨的消息。谋反之事,最为关键的便是保密性,纵观中华五千年,最为成功的只有李世民一手导演的“玄武门之变”。
不出意外,意外发生了,一个小人物却改变了韩信的命运,韩信的一位未留下姓名的家臣,因得罪韩信而被囚禁,韩信欲将其杀掉。他的弟弟于是向吕后告密,揭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本打算召见韩信,又担忧自己不是韩信的对手,赶忙找丞相萧何商量。萧何,这位曾提拔韩信的贵人,此次却站到了韩信的对立面。萧何派人假称从刘邦那里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要来祝贺。萧何欺骗韩信说:“如此大的喜事,哪怕你有病,也应该强打精神来一下吧。”萧何毕竟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加之如果陈豨已死,韩信的行动便没有意义,于情于理,韩信都要去了解一下消息。
结果韩信一进宫,吕后立刻让武士控制住了韩信,在长乐宫中将其处死。所谓“成也萧河,败也萧何。”短短8字,足以概括韩信一生。韩信临死前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人所欺骗,难道这不是天意吗?”这一刻,相信韩信是真的后悔了,随后韩信被诛杀了三族。
当刘邦粉碎陈豨叛乱回咸阳后,听到韩信已死的消息时,刘邦的心情十分复杂:对于这样一个曾为自己夺取江山立下不朽功勋的杰出将领,自然不免有一丝怀恋之情;又因彻底除掉了一个威胁自己帝位的心腹之患而感到高兴。
司马迁感慨道,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而司马光则认为刘邦诛杀功臣有负于韩信。
韩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作为“军事上的军人,政治上的侏儒”正处于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岔道口,他的死是中央集权的需要,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韩信也只是历史进程的牺牲品,既非空前也非绝后。然而,他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作素材。如今,韩侯祠依旧巍然耸立,殿门上面有红底金字的匾额“勋冠三杰”,是对传主功业的基本评价;门前的对联,年复一年地应和着淮水的波涛,颂叹着逝去的英雄: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