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儒家系统之性格
系统的性格就是系统的内在本质,内在而独具的性质。
儒家最基本的义理,最核心的教义,是在《论语》、《孟子》、《中庸》、《易传》、《大学》这五部书里。
孟子所讲的性善是根据孔子的仁来讲,他讲性善,固然直接是说明道德,但是儒家讲性善,这个性善并不局限于道德,讲仁也不局限于道德,儒家并不只讲应当,而不涉及存在的问题,他这个仁是封不住的。通过儒家讲的“天”这个观念可以透射到存在。中国的“天”这个观念,是负责万物的存在,所谓“天道生化”。孔子的仁和孟子的性是一定和天相通的,一定通而为一。
中庸、易传,它是道德的形上学,他这个形上学基于道德。
孔子的重点是讲仁,重视讲仁就是开主体,道德意识强就是要重视主体。孔子用道德的自觉心来指点仁。道德的自觉心就是主体。
主体和天可以通在一起,这是东方文化中最特殊、最特别的地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在这个地方。
儒家主要的就是主体,客体是通过主体而收摄进来的,主体透射到客体而且摄客归主。所以儒家即使是讲形而上学,它也是基于道德。
人是理、是道、也是心。孟子就以心讲性,孟子讲性就是重视主体这个观念。儒家讲性善这个性是真正的真实的主体。这个真实的主体性是客观的主体。
中庸大学都讲慎独。慎独就是讲,是从工夫上开主体。慎独是严格的道德意识,慎独是由曾子开端的。慎独是通过天命之谓性这个性体。性是首先提出来的,性是个主体,但是这个主体必须通过慎独这个工夫来呈现,这个慎独的独,独体的独是从性体那个地方讲的。这些都是严格的道德意识,所以慎独是最重要的。
易传宇宙论、形上学的意味重,因为牵扯到存在,是从天道讲。但是也贯通了主体方面这个性,它也不是凭空的来讲。儒家易传讲神,是形而上的,它通过诚这个观念定住的。诚是一种德性,是属于道德的。因此他这个神是形而上的。易传讲的这个神就是通过主体而呈现的,穷神你才能知化,化就是宇宙的生化。这就成了宇宙论。但是这个宇宙并不是空头讲的宇宙论,你要穷神才能知化,从神这个地方讲天道,讲干道,就是讲创生之道。所以儒家发展到了中庸易传,他一定是“宇宙秩序即是道德秩序”,它这两个一定是合一的,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大学里面讲三纲领,八条目,它也是主观的实践到客观的实践,它把儒家实践的范围给你规定出来,但是它本身的方向却不确定。它主要是列举了这些实践纲领,可是却没有对这些纲领作解释,所以儒家在这里产生了分歧。作者认为应当以论语,孟子,中庸,易传来作为标准,用它们来规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