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十四讲:虚实之境:无形疆域的绝对主宰一一《孙子兵法.虚实篇》第二段阅读笔记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一一《孙子兵法.虚实篇》第二段
孙子目光如炬,穿透战场的尘嚣,缓缓道出:“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这意思是:军队跋涉千里却依然精神饱满、毫不疲惫,秘诀何在?只因为他们行走在敌人力量无法触及、防御空虚如无物的地带。薛国安将军在《孙子兵法精解》中对此有精辟的洞察:“‘无人之地’,非真无人烟,实指敌人力量真空或薄弱之处,是其防御链条上最脆弱的环节。选择这样的路径行军,如同在对手的盲区中自由穿行。” 这“无人之地”,并非地理上的绝对荒芜,而是战略家慧眼识别出的敌方意志与力量的真空地带,是战争迷雾中那条若隐若现、唯有智者方能踏足的安全通道。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孙子接着揭示攻击制胜的奥秘。进攻之所以必然成功,是因为我挥出的铁拳,精准地砸在了敌人疏于防备、甚至完全放弃守卫的节点之上。薛国安将军点明核心:“真正的善攻者,其锋芒所指,必是敌阵最意想不到、最虚弱不设防的‘阿喀琉斯之踵’。这需要对敌人防御体系进行最透彻的剖析。” 这并非蛮力的炫耀,而是精确如外科手术般的打击,直击对手防御体系的“死穴”。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孙子随即阐述了防御的至高境界。防守之所以坚不可摧,是因为我构筑的铜墙铁壁,恰恰矗立在敌人无心、无力或者根本不可能发动进攻的方向。薛国安将军深刻阐释:“最高明的防守,并非面面俱到地平均用力,而是精准预判敌人主攻方向,将最雄厚的兵力、最坚固的工事,聚焦于敌人真正可能来袭的路径,而对那些敌人不可能进攻之处,则只需象征性布防,节省宝贵力量。” 这是一种洞悉对手意图后的资源极致优化,将每一分力量都用在刀刃上。
由这攻守的精髓,孙子推导出战略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因此,真正精于进攻的统帅,其攻势飘忽如魅影,敌人根本无从判断该重点守卫何方,其防御体系在迷茫中被撕得七零八落;真正精于防御的统帅,其防线虚实难测,敌人绞尽脑汁也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有把握的进攻突破口,其进攻的意志在迟疑中消磨殆尽。薛国安将军赞叹道:“此乃攻守艺术的化境!让敌人如同坠入五里雾中,攻守失措,心智被完全压制。” 攻者无形,守者无隙,让敌人在茫然无措中消耗心力,在犹豫不决中错失战机。
孙子用充满敬畏与玄妙的语言形容这种境界:“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微妙啊,微妙到了极致,以至于完全隐匿了形迹!神奇啊,神奇到了极致,以至于完全消弭了行动的声响!薛国安将军对此有着极具现代眼光的解读:“‘无形’与‘无声’,非仅指物理上的隐蔽,更深层的是战略意图、兵力部署、主攻方向的彻底隐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战场,这更意味着电磁频谱、网络空间、心理认知层面的全方位‘无形’对抗,是信息迷雾的终极制造。” 这已超越了冷兵器时代的视觉隐藏,上升为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战略伪装与欺骗艺术。
达到这“无形无声”之境,将拥有何等伟力?孙子给出了震撼的结论:“故能为敌之司命。”因此,这样的统帅便能成为敌人命运的绝对主宰!薛国安将军强调:“‘司命’二字,力透纸背!它意味着对敌人整个战争机器运转节奏、战场态势走向乃至最终结局的绝对掌控权。敌人如同提线木偶,其生死存亡尽在我无形之手的拨弄之中。” 这是谋略的巅峰,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在战场行动层面的终极实现——敌人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其生死进退,皆在我无声的意志掌控之下。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烽烟,回到那决定天下归属的楚汉争霸之初。被项羽分封到偏远巴蜀、汉中为汉王的刘邦,如同困锁于崇山峻岭之中的蛟龙。那横亘在关中与汉中之间、被世人视为天堑的秦岭山脉,其上古人开凿的栈道,是连接外界的命脉,也是锁住汉军的牢笼。项羽的悍将、雍王章邯,坐镇关中富庶之地,他的目光,如同猎鹰般死死盯着那些明面上的栈道出口。他深信,只要扼守住这些咽喉要道,汉军插翅难飞,刘邦只能老死山中。章邯的布防,正是基于“守其所必攻”的常规逻辑,他认为汉军要想出山,栈道是唯一选择。
然而,他面对的对手,是国士无双的韩信。韩信的目光,早已穿透了秦岭的云雾。他深知,在章邯重兵布防的栈道方向强行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必将陷入“攻而未必取”的困境。孙子“攻其所不守”的箴言在他心中激荡。秦岭深处,真的只有那几条栈道吗?不!一定有被世人遗忘、被章邯认为大军“不可能”穿越的隐秘小径。韩信派出最精干的探子,如同幽灵般潜入莽莽群山。终于,一条名为“陈仓道”的古旧小径被重新发现。这条道路极其艰险,连当地猎户都罕至,完全在章邯的防御视野之外——那是一片真正的“无人之地”。
于是,一场“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的战略大戏悄然上演。韩信一面大张旗鼓地派兵修复被入蜀时烧毁的“明修栈道”,一时间斧凿叮当,人声鼎沸,吸引了章邯全部的注意力。章邯冷笑,更加确信汉军主力将从栈道来攻,遂将关中精锐尽数调集于栈道出口,严阵以待。他完全落入了韩信“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的陷阱——他自以为看透了韩信的进攻方向,殊不知自己的防御重心已被对手精准预判并成功误导。
就在章邯全神贯注于栈道方向时,韩信亲率汉军主力,如同沉默的潜流,悄然踏上了那条被岁月尘封的陈仓古道。这支军队在险峻的秦岭腹地艰难跋涉,其艰苦难以想象,然而,他们行走的,恰恰是章邯防御体系中的“无人之地”,是敌人意志和力量的真空地带。没有遭遇任何像样的阻击,没有惊动敌人的哨探,大军如同隐形一般,完成了这次史诗般的战略机动。这正是“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的绝佳诠释——其劳在筋骨,其“佚”在精神与战略态势,因为避开了敌人锋芒。
当汉军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兵临城下时,章邯才如梦初醒。他惊骇地发现,自己重兵布防的栈道方向空无一人,而汉军主力竟然从他从未设防、也认为“不可能”被大军穿越的方向杀了出来!此刻,陈仓对于章邯而言,就是“所不守”之地;而韩信的攻击,正是雷霆万钧的“攻其所不守”。章邯仓促调兵驰援陈仓,然而军心已乱,部署已散,汉军以逸待劳,士气如虹,一战而克陈仓,关中门户洞开。韩信“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的谋略发挥到极致——章邯在汉军发起实质攻击前,完全不知真正的致命威胁来自何方。
陈仓一破,项羽精心构筑的封锁链瞬间土崩瓦解。刘邦集团从此跳出牢笼,拉开了楚汉相争、并最终问鼎天下的序幕。韩信以“明修栈道”的“有声”掩盖了“暗度陈仓”的“无声”,以栈道方向的“有形”佯动遮蔽了陈仓方向的“无形”奇袭,将孙子“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的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薛国安将军评述此战:“暗度陈仓,实乃化虚为实、避实击虚的千古绝唱。韩信以‘无形’之谋略,行‘无声’之机动,一举掌控了战略主动权,确确实实成为了章邯乃至项羽西楚霸业的‘司命’者。” 章邯的命运,在韩信选择陈仓道的那一刻,便已注定。
孙子在《虚实篇》第二段所揭示的“无形”、“无声”之境,其光芒早已超越了金戈铁马的疆场,渗入人类一切竞争领域的骨髓。现代商战之中,那些真正顶尖的企业,其战略布局与创新突破,往往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它们不会在竞争惨烈的红海中与对手贴身肉搏,而是敏锐地洞察消费需求的变化或技术的空白点,悄然开辟一片全新的“无人之地”——蓝海市场。当竞争对手还固守着传统的“栈道”入口,在价格与服务上厮杀得头破血流时,这些企业已如汉军出陈仓,以颠覆性的产品或商业模式,重新定义市场规则,让旧日的巨头措手不及。这正契合了“攻其所不守”、“行于无人之地”的古老智慧。而成功的品牌防御,亦不在于四面树敌,而在于聚焦核心价值与护城河,在消费者心智中构筑“守其所不攻”的坚固壁垒。
在个人发展的漫长征途上,这份智慧同样闪耀着指引的光芒。与其在千军万马争抢的独木桥上耗尽心力,不如沉心静气,锤炼无可替代的核心能力,或是发现并深耕那些独特的天赋与兴趣所在,开辟属于自己的“无人之地”。当众人朝着喧嚣显赫处蜂拥而去时,真正的智者或许正沿着一条少有人走、却通往真正价值高地的“陈仓古道”默默前行。面对挑战,最高明的应对不是处处设防、疲于奔命,而是如“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般,专注于锻造强大的内核与独特优势,让困难与干扰在你真正的实力壁垒前自然消解。同样,在沟通与影响的艺术中,“微乎微乎,至于无声”的境界提醒着我们,有时润物细无声的真诚与行动,远比声嘶力竭的宣告更具穿透心灵的力量。
孙子与薛国安将军所阐释的“无形”、“无声”,绝非消极的隐藏与退缩,而是一种洞悉规律后主动塑造环境、掌控节奏的大智慧。它要求我们拥有穿透迷雾、识别“无人之地”与“不守之所”的洞察力;要求我们具备在喧嚣中保持战略定力、在隐秘处积蓄力量的坚韧意志;更要求我们领悟“司命”之境的真谛——那是在深刻理解事物发展脉络与对手(或困境)本质弱点后,所获得的从容驾驭全局的主动权。如同韩信在秦岭云雾中踏出的那条路,它往往存在于常人意想不到的维度,需要勇气去探索,需要智慧去辨识。
当我们困顿于人生的“栈道”之前,感到步履维艰、处处掣肘时,不妨在心中默念孙子那穿越时空的箴言:“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这古老的智慧,如同暗夜中的北辰,其光芒虽历经千年风霜,依然能为我们照亮那些被忽视的蹊径,指明破局的方向。在看似铁板一块的现实壁垒中,发现那隐秘的“陈仓古道”,在纷繁复杂的竞争格局里,臻于“无形”、“无声”却主宰命运的“司命”之境——这或许正是我们在有限生涯中,拓展无限可能的不二法门。虚实的奥义,终究在于心灵的眼界与行动的勇气,在于那敢于并善于“行于无人之地”的非凡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