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一?)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自幼在父亲太史令司马谈的熏陶下,爱好文学和历史,十岁的时候,司马迁随父亲来到长安,向有名的儒生学习。20岁那年,司马迁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对很多历史事件进行了实地考察,获得了不少用于撰写史书的一手材料,公元前110年,司马迁的父亲逝世,把自己著作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继承父亲的遗志,又随汉武帝巡行封禅,游历了泰山等更多地方,这些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公元前107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国家藏书处阅读和整理历史资料。42岁这一年,他正式开始写作史记,实践父亲的遗志,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是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向汉武帝说了,汉武帝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说情,司马迁因此获罪下“蚕食”受“腐刑”(宫刑)。这是对他极大的侮辱和摧残,他想到过死,但又想到著作还没有完成,不能轻易一死,他终于决定忍辱苟活完成自己的著作。出狱后,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的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中流露出对自己的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史记130篇完成。从此以后,他的事迹不可考
《史记》全面的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30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被我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体现了他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感悟:1.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
2.游历,见多识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