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谈(031)|极品史官司马迁

司马迁

我喜欢司马迁,不仅仅因为他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还因为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更因为他在强权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在困境屈辱中的坚持。

他,不仅是一个极品史官,还是一个极品男人。


1

从小开始读万卷书


公元前145年前后,司马迁出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市)的一个官僚家庭。祖上好几代都是给大领导算命,到了司马迁父亲司马谈这儿才转行做了史官,也就是太史令。所以在司马迁小时候,他父亲在长安上班,他就留在龙门老家。

那太史令是个怎样的官职呢?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到了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说也奇怪,祖上世世代代积累下来,司马家竟还是没多少家底。司马谈虽然在政府担任官职,但收入也不高。小时候的司马迁,在家里要经常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放牛。

但做了公务员的父亲肯定也想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公务员,他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公元前135年,10岁的小司马迁被父亲接到了长安。

司马谈

司马迁在父亲的指导下习字读书,此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另外,司马谈为了给儿子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还给司马迁找了两个专门的老师:一个是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教司马迁《春秋》;另一个是孔子的后裔孔安国,教司马迁古文。

司马迁读书,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寻根究底。

司马谈相信在自己和文学界两位大佬的培养下,儿子一定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梳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编写一部具有史料记载意义的典籍。

事实证明,两位老师对司马迁的影响很大。董仲舒所主张的“反暴政”“崇尚忠义”“大一统”等观点后来也成了《史记》的核心理念。而孔安国家里藏着个“大宝贝”——《古文尚书》,司马迁经常去拜读他的私人藏书,这在后来写作《史记》的时候,也从中做了大量的引用。

由此看来,司马迁能够写成《史记》,是两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父先是有了“梳理历史,编写典籍”这个发心,而这个工作注定是漫长的,所以此项写作变成了司马家的使命。然后司马谈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自己的儿子往这个方向努力,从小深耕读书,特别是读史,从而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

长大后开始行万里路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司马家父子发现仅凭目前所有的文字记载,并不足以支持编纂史书项目的需求,于是父子俩便开始做攻略,让司马迁去实地考察。

公元前125年,20岁的司马迁走出书房,正式拉开了人生第一次“背包客之旅”的序幕。

历时10年,他从长安出发,往南,他到过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远到过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据说夏禹曾在会稽召开过各部落的酋长大会,在会稽留有禹穴的古迹。司马迁特地到禹穴进行了实地考察。他还爬上了今天湖南省境内的九嶷山,眺望了三湘的秀丽景色,并且还在沅水和湘水中泛舟,饱览了水光山色。

往北,司马迁渡过汶水、泗水,到过春秋战国时代齐国、鲁国的首都,实地考察了孔子、孟子当年给学生讲学练武的遗迹。每到一地,凡是古代历史记载或传说中出名的地方,司马迁都要亲自去考察游览,访问当地的老年人。他听说战国时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能防洪和灌溉,就特地跑到四川,爬上岷山眺望,到都江堰的离堆上去踏勘。他听说秦始皇灭亡魏国的时候,曾经引黄河水去淹魏国首都大梁城,就特地跑到大梁,观察了城墙上当年被水淹过的痕迹,向老年人询问水淹大梁的惨状。他听说屈原怀才不遇,自沉汨罗江而死,就特地跑到长沙,在汩罗江畔凭吊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这10年间,司马迁过长江,登庐山,观钱塘,上姑苏,望五湖,访齐鲁,在那个交通非常不便利的时代,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只为能切身感受有温度的历史。因为他要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可说是吃了不少苦头。

但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游历和考察,司马迁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实际知识,锻炼了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为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回朝为官,接受遗命


公元前115年,实地考察完的司马迁回到了长安,“得以仕为郎中”,也就是做了皇帝侍从官。郎中的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公元前111年,司马迁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被派出使西南,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了邛、莋、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复命。

公元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在返回的路上,要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迁的父亲作为负责重大仪式的记录员,自然是要跟着一块儿去的。但一路的舟车劳顿,让身体本就不好的司马谈彻底倒下了。

奉使西南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临死之前,他拉着司马迁的手,只交代了一件后事:“汉朝兴起以后,海内又统一了,上面有贤明的君主,下面有众多的忠臣义士。他们的事迹都很丰富感人,我们做太史令的,如果不能把他们的业绩记载下来,就算失职。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把书写完。”

简单说,司马谈就是让儿子一定要写出那本足以撼动世界的史书,继续完成司马家的这项使命。司马迁流着眼泪,连造点头,接受父亲的遗命。

这是司马迁在人生中遭遇的第一个变故。从这以后,父亲的遗愿,就成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最大动力。

公元前108年,司马谈为父亲守孝两年后,他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除了陪武帝出巡之外,其余时间全都窝在国家藏书楼里读书写史。这时候的司马迁有机会接触政府的各种文书档案,并且在皇家图书馆里读到了许多珍贵的书籍,知识更加丰富了,搜集到的材料也更加丰富了。

但太史令岗位职责可不仅仅局限于修史这一项,另外他还要负责监管国家的天文历法。司马迁发现旧历《颛顼历》沿用了百余年,有很大的误差,便和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在汉武帝的授意下制定了《太初历》,并于公元前104年颁布了这部中国的第一部完整的历书。

此时的司马迁还是那个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热血史官,趁着这股劲儿,他正式开始创作《史记》。


4

遭遇宫刑,忍辱负重


但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公元前99年,正在全力撰写《史记》的司马迁,遇到了人生中最悲惨的事——入狱,次年被处以宫刑。

司马迁才华横溢,本来颇受汉武帝器重,那他到底是如何得罪了汉武帝,又怎么会被处以宫刑的呢?这事要从李陵大将说起。

李陵是著名飞将军李广的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年龄可能比司马迁小一点,擅长骑马射箭。

李陵在少年时代就进入宫廷担任郎官。当时霍光、司马迁、苏武都是郎官,其中霍光、苏武两个人和李陵的关系非常密切。

汉武帝因李陵有李广的风范,在赵破奴进兵楼兰的时候,派他率领800骑兵,深入匈奴地区侦察地形。李陵帅兵深入匈奴地区两千里归来后,被晋升为骑都尉。骑都尉在汉代是一个秩比两千石的职位,仅次于郡守。

李陵被安排在河西地区,率领5000人驻扎在酒泉和张掖,负责河西地区的战备和军队训练工作,以防备匈奴。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攻打匈奴右贤王,命令李陵管辖军需物资。李陵不甘心担任这个角色,请求独自率领5000名步兵与李广利分道进击,他负责进击单于庭。

汉武帝被李陵的胆识和气魄所感染,同意了他单独带兵的请求,并指定路博德担任李陵的接应部队。不过,李陵不想给李广利打下手,路博德也不想给李陵当后军。汉武帝就把路博德的部队调往了西河郡,然后把李陵要进攻的地区改在了浚稽山和龙勒水之间,把原来的一个进攻任务变成了一个侦查任务。或许也是为此,汉朝就不再为李陵军团准备接应部队了。

汉武帝特别告诉李陵,如果一无所获,就全军撤退到受降城进行休整,而且要把沿途的侦查情况,通过骑兵及时向国内报告。

就这样,李陵军团,一支步兵骑兵和战车混编的五千人部队,经过三十天的行军抵达浚稽山。李陵把沿途的地理情况做成地图,让一个叫陈步乐的骑兵送回了长安。

陈步乐告诉汉武帝,军队在李陵的带领下,拼死作战,汉武帝非常高兴,让陈步乐做了郎官。

但汉武帝不知道的是,当时陈步乐刚走,且鞮侯单于就带着三万匈奴军,向李陵军团发动了进攻;在初战失利之后,又集合周围散军,达到了八万人围攻李陵军团。

战斗持续了十几天,匈奴眼看无法取胜,打算撤兵,却有一个军侯叫管敢,因为受到校尉的处罚就投降了匈奴,把汉军的情况告诉了匈奴。

匈奴知道李陵他们本就只有5000人,又没有援兵,而且弓箭准备用完了,所以一下子又坚定信心,发起猛烈进攻。最激烈的战斗,让李陵军团一天就用完了五十万枝箭。李陵把余下的兵力分两个方向撤退,只有400多人能逃了出来,而李陵被俘。

陈步乐离开浚稽山回长安,路途1500公里,就算他每天骑马跑上100公里,也要连续狂奔15天——而那十几天,正是发生战争的时间,所以在陈步乐到达长安时,其实李陵军团离全军覆没就只有几天的时间了。

所以在汉武帝听到陈步乐汇报的一切顺利的消息后,大约过了一周,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了长安。汉武帝要找陈步乐,陈步乐被吓得自杀了。

汉武帝勃然大怒,朝廷的官员也都一起谴责李陵。汉武帝专门召见了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进行了辩护,说李陵对亲人很孝顺,对士人有诚信,敢于为国家出生入死,有国士之风。今天李陵办了一件不幸的事情,那些贪生怕死,只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便任意构陷,夸大他的罪过,是令人痛心的。况且,李陵只率领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的腹地,他虽然失败了,然而他所取得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李陵之所以不死,是想寻找适当的时机来报效汉朝——“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结果就因为这么一段辩护,给司马迁带来了杀身之祸。

而司马迁为什么要为李陵进行辩护?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首先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汉武帝为什么要问司马迁?是的,在满朝公卿大臣都谴责李陵的情况下,汉武帝为什么要私下单独询问司马迁的意见?

第一个原因:司马迁并不是一个太史令那么简单。按照《汉书-东方朔传》的记录,在汉武帝向东方朔介绍自己身边人才的时候,司马迁的名字也在其中。可见司马迁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所以私下问,很正常。

第二个原因:司马迁是李陵此次独立领军的举荐人。东汉卫宏的《汉书旧仪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朝张守节的《太史公自序正义》都指出司马迁曾经举荐过李陵。其中《汉书旧仪注》和《西京杂记》更是明确说明 司马迁后来遭到宫刑,就是因为举荐了李陵被牵连。

不管是什么原因,耿直的司马迁都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之后,汉武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

公元前97年,在李陵投降一年多之后,汉军又一次大规模进攻匈奴,汉武帝专门安排参战的公孙敖,让他趁机把李陵接回来。公孙敖本来就是李陵的对头。结果他和左贤王交战不利,只得撤回,他回来以后就对汉武帝说,我们抓住的俘虏说 “李少卿教单于用兵之法,防备汉军”,所以我们无功而返。公孙敖把锅甩给了李陵。

汉武帝误信了李陵教单于备战的谣言,族灭了其母亲、弟弟和妻子。后来,陇西一带士人也都以李陵不能死节并累及家室为耻。李陵心灰意冷,彻底打消了归汉的念头。

后来汉使在匈奴面见李陵,才把事情搞清楚:在李陵投降的同一时期,确实有一个人在给匈奴单于出谋划策,这个人叫李绪——不凑巧的是,李陵的字叫少卿,李绪的字也叫少卿,所以被俘的匈奴人说的“李少卿”是李绪,而不是李陵。

在汉代用少卿作为字是个普遍现象,被困匈奴的苏武,报任安书的任安,他们的字都是少卿,但当时没有人想到这是一个误会。

证实了李陵已经真的投降,接下来就是司法处理了。《二年律令:贼律》第一条就规定了:投降和谋反同罪。所有直系亲属无论男女老幼都要族诛。

在李陵投降的真相面前,司马迁曾保证“李陵之所以不死,是想寻找适当的时机来报效汉朝”,自然被当成了欺骗皇帝的谎言,所以司马迁被判了诬罔罪。诬罔也就是欺骗的意思。

诬罔罪在汉代起刑点就是死刑。按照汉朝的法律,想免除死刑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缴纳50万赎金,二是接受宫刑(腐刑,即阉割)。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算不上什么,但对于年薪600的司马迁来说,他去哪里找50万呢?第一条路就这样被堵死了。

摆在司马迁面前的就只剩两条路了:要么死,要么残。宫刑对于男人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不但辱及祖先,自己也无颜面对世人,所以大多数人宁愿一死,也不愿意接受宫刑。

但父亲临终前的话再次浮现在司马迁的脑中,“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想明白了人生存的价值,他为了完成《史记》,选择以宫刑赎死。

回过头来看,司马迁为李陵所做的辩护词中,他的侧重点是赞扬李陵的人格和精神,重点在于追溯过往的历史,构想可能发生的未来,司马迁在意的是事情的经过;而皇帝和朝廷在意的是事情的结果。当两种不同的思想产生碰撞的时候,结果是由掌握实际力量的一方来决定的。

司马迁和汉武帝的思想冲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汉代儒法冲突的一个体现。或许,汉武帝当时从维护统治的角度来看,他这样处理是没错——毕竟李陵不仅投降,还娶了匈奴公主为妻,但这场冲突的结果对于司马迁来说是一个大悲剧。


5

绝望但不朽,坚持初心,写成《史记》


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这意味着他在出狱时已经四十九岁。

或许,汉武帝是爱才的,司马迁出狱后,被任命为中书令,这个职位通常由宦官担任。

在监狱中经历过“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这些耻辱的司马迁而言,他心里唯一的希望就是全身心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中。这也是支撑他活着的唯一信念。

终于,呕心沥血十三个春秋后,司马迁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司马迁不辱司马家的使命,活出了可以照见几千年的光芒。

公元前87年,司马迁绝望而不朽的一生终于降下帷幕,终年58岁。


6

关于《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其实这就是这部书它最初的定位:一部私家著作。就是司马谈、司马迁两代太史令他们想要做一本自己的书。

司马迁自己是这样说的:“我这部书要‘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也就是说,一式两份,其中一份留在自己家中,传给自己的子孙,世代传袭。

另一份就直接把它交给国家,国家一看到,马上引起了重视,把它珍藏了起来。《史记》完成五十多年后,能看到的人很少,但慢慢听说的人很多。《史记》就名声在外了。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与《汉书》、《东观汉记》并称“三史”,为唐代科举之常科,又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7

关于司马迁的爱情与子女的野史


宫刑之后,陪伴司马迁的是他的妻子柳倩娘。

柳倩娘是甘肃秦安人,是李广的外孙女,父亲叫柳振庭,是个爱好书画的读书人。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柳倩娘从小接受文化的熏陶,还学会了画画,在嫁司马迁之前,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小画家、才女。

大概十五六岁时,柳倩娘受表哥李陵之邀,前往长安看望外公。李陵与司马迁同是当时朝廷的郎官。柳倩娘到来后,表哥李陵带她在长安游山玩水,也让她认识了饱学多才的司马迁,从此,两人互生爱慕,结下姻缘。

他们共同生育了一个女儿,叫司马英。司马迁藏在家中的《史记》,便是传给了女儿。

司马迁的女儿司马氏,在《汉书》是有记载的,她嫁给了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生了两个儿子杨忠和杨恽。

其后代繁衍成了后世有名的弘农杨氏,而杨敞被中古士族弘农杨氏尊为第一世祖。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也出自这个谱系。唐朝时,这个家族出了11位宰相,被称为“宰相世家”,甚至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爱妃杨玉环等人都与这个家族有关系。而历史上人们熟知的杨姓文豪有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等也都来自这支杨姓。

而据《汉书》记载,数千年来,司马迁之女备受名人赞叹,曹操称赞姜叙之母时以司马英为标杆,所谓“明智乃尔,虽杨敞之妻盖不过此。”明代文人更将司马英的事迹列入《续列女传》,作为女德的典范。20世纪初,王国维考证太史公亲属时说道:“恽为敞幼子,则《敞传》与延年参语之夫人,必公女也。废立之是非,姑置不论,以一女子而明决如此,洵不媿公女矣!”

所以司马迁的女儿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需验证的是司马迁的两个儿子司马临、司马观。

话说司马迁与柳倩娘结下良缘之后,20岁便开始了自己的游历,柳倩娘在家操持着家中事务。

司马迁在游历的途中,遇到了自己的又一段美好的爱情。

据说,司马迁有一天来到了一个渡口,摆渡者是一位老人,主动与司马迁搭话。聊着聊着两人就相互有了好感,摆渡老人问司马迁有没有成家,司马迁如实相告。

摆渡老人沉默了一会儿说,“公子,我看得出来您是一个好人,成家了也没什么。我一生无依无靠,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我对她总是放不下。将来,我若是去了,还不知道她会被谁欺负。前些天,就有官府的公子过来硬要抢走她……若是公子不嫌弃,将小女纳进门当个侍妾可好?”

司马迁还没表态,摆渡老人的闺女就吆喝了一嗓子,这一嗓子吆喝得青山含黛,涧霭流白,一下子就把司马迁的魂给勾去了。

之后,闺女唱起了山歌,唱得河水欢腾,唱得司马迁心神荡漾,最终答应了这门亲事。

司马迁的妾叫随清娱,司马迁把她安置在陕西同州——位于陕西大荔县西南边,距离西安(西汉时叫长安)约130公里。两人随后生下了两个儿子。

司马迁下了狱,家人预感到灾难临头,开始逃亡避难。他的两个儿子在逃亡中将“司马”中的两个字分别做了改动,将“司”字添一竖为“同”,将“马”字添了一部首为“冯”,成了这两个姓氏的又一来源,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了下文。

今天在陕西韩城县嵬东公社徐村,该村东头有座祠堂,门额题“汉太史裔”,为嘉庆三年。

村中的“汉太史遗祠”,现为徐村小学和村委会驻地。祠门南侧的围墙上,钳有一块石碑,是“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十二月”刻的,碑文中有“至司马徽改姓同冯”字样。司马徽即水镜先生,是诸葛亮的老师。

遗祠的庙内,供着两个木牌位,一块为冯姓始祖“冯庆”(长门),另一块为同姓始祖“同茂”(次门)。又有两尊彩塑司马迁像,与芝川司马迁祠的彩塑像一样。

冯、同两姓不婚。祭祖时冯姓不到,不能开祭。

神奇的是——

到了唐朝,司马迁的妾随清娱却“现身”了。传说是这样的:永徽二年九月(公元651年),唐朝大书法家褚遂良因对武则天的统治不满,被贬同州任职。一天傍晚,忽然梦到了随清娱,两人之间还进行过一段对话。这就有了后世的《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碑文:

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髫盛妆,泣谓余日:“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

年十七事迁,因迁周游名山,携妾至此。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铭之。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干亿年,血食于斯。”

译文:永徽二年九月,我担任同州刺史。某夜,我静坐在西厅,在那恍恍惚惚、半梦半醒之际,我看见一位发髻高耸、盛装打扮的女子,她哭着对我说:

“我是汉朝太史司马迁的侍妾,赵地的平原人,姓随名清娱。我十七岁的时候开始侍奉司马迁,因为他周游各地名川大山,带着我来到了这里。恰好此时,他有事去了长安,我则留在了同州。后来,司马迁去世,我也悲伤过度,不久便死去,被葬在长乐亭的西侧。上天怜悯我未能尽享天年,就让我掌管这方土地。但时代变迁,有谁知道我呢?祭品又在哪呢?您也将要主管这片地方,不考虑人和神的隔离,我向您乞求一句话铭刻墓碑,以图流传不朽。”我感慨领悟,铭刻下这件事。铭文为:叹息啊,你这淑女,有着不世的容貌;侍奉那位君子,却没能尽了心志;百千亿年,在这里享受祭祀。

《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的真实性有多少?今天的人们更多将它当作书法作品来研究。

另外,到了时隔千年清顺治十六年六月(公元1659年)邰阳县知事徐起霖亦做了一个和褚遂良相似的梦。梦中随清娱托徐起霖将褚遂良给她写的墓志铭雕刻在石碑上,镶嵌在百里之遥的司马迁祠里。尽管徐起霖对神鬼之事全然不信,可出于对随清娱的怜悯和钦佩他还是照办了。

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

              ——此篇正文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277评论 6 50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689评论 3 3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624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356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402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292评论 1 30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35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92评论 0 27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429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636评论 3 33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85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92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92评论 3 32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23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58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891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713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