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不再是按部就班的阅读。
阅读,是我们通过文字这个载体获得信息的一种活动。
在过去,通过阅读竹片,阅读书籍来获得信息,如今,我们通过书籍,通过手机,通过平板来阅读呈现出来的文字。
即使是未来可能会有一个图书馆芯片植入大脑,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还是去阅读文字。
更扩大定义范围来说,用眼睛去阅读文字,用脑海来呈现文字,都是阅读,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在文字这个载体上,去获得信息。
过去,我们阅读一本书,往往会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即使后来发明了各种阅读的方式,通过目录去了解一本书,通过速读去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自己学习,都无法避免的需要将一本书看完。
Ai时代的带来,改变了阅读的方式。
从GPT的问世,到如今Deepseek的爆火,更加促进了AI阅读的发展,通过Ai所获得的内容越发的趋于真实,这也给了我们进行Ai阅读的基础。
我们如今已经可以不再按照页码的顺序,一字一句的复现在脑海中。而是根据自己对问题得界定,对书的探索,咨询AI的建议,可以自行跳转到对应的章节,去阅读自己做自己有效的部分。
阅读不是为了记住,而是进行知识连接。了解,知道,会用,比会全文背诵更加的有价值。
阅读方式是否能够改变,取决于自己对阅读的认知。
是完全一字一句看完一本书,还是带着自己的目的去阅读,从书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答案,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是跟着作者的思路去徜徉知识的海洋,还是带着自己的知识框架,如饥似渴的从别人的知识海洋中捕捞最有价值的海产品。
取决于你阅读的目的,取决于你对阅读的认知,取决于你是否愿意以更好的阅读方式来获取信息。
是对每一本书虔诚的开封,合上。还是基于目的,每一本书截取最有用的20%内容。
用Ai进行阅读,能够有效的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书,其实也就是将速读的这段时间放在了与Ai的交互上,让Ai给出这本书的总结、价值内容、思维导图。
觉得能够有所收获,就值得去读一读。节省下来的时间,足以让自己多阅读基本更加有价值的书。
用Ai阅读的步骤(简略)
①让Ai速读要点:帮我总结一下《XXXX》这本书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请分段展示。
②看到有兴趣的知识点,继续提问:书中提到的XXXX,你认为对个人发展有帮助吗?
③看到不懂的知识点,可以直接问:结合这本书,请给我讲讲,什么是XXXX,我是小白,要容易理解,和操作指导
④当看完了一本书,有所收获,但又不知道这个知识点是不是我想的这样,就可以问:我觉得XXXX,主要XXXX,这样理解,你觉得对吗
通过AI速读和交互,可以在阅读之前就对这本书有更好的了解,这时候再去看时,对内容的共鸣就会更加深刻,收获就会更多!
分享鱼堂主在课程里面提到的Ai追问读书的四步法(摘录课程PPT):
第一,这本书主要讲了哪些核心观点?
主要的知识精华。
对里面观点的解读。
对书本知识的整理。
提供更多的思考解读。
第二,把书本知识进行迁移,跟现实关联。
这本书跟其它的哪些书有关系?
这个理论能用在什么地方?
给出例子提供生活场景。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战指导。
第三,用自己的理解,对书本知识进行介绍。
转换成日常口语转述。
更换自己的日常案例。
分享跟作者的不同视角。
结合自己经验进行解读。
第四,在读的时候,有哪些收获、顿悟和困惑。
读的时候心里的想法。
读的过程获得的启发。
帮我想通的一些困惑。
分享如何获得的收获。
对于自媒体写作者来说,通过这四步法,每一点都值得写一篇深度的文章。而当对一本书进行这四步法,这本书基本上就被我们榨干了。
②场景化阅读。
人生,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得进程,而不是逃避一个又一个问题得跳跃。
在自己没有思路去解决问题得时候,通过阅读,通过与他人对类似问题解决方法得思路碰撞,就能够找到困扰自己的解决办法。
带有目标去读书,带有使用场景去读书,这就是场景化阅读法。
基于此,我是有疑问的,而且有很深的疑问:我并没有目标,我该不该阅读;我找不到我的目标,我该如何阅读。
这两年我都在坚持每天阅读,微信读书的阅读挑战,第二期我也即将结束了。但我依旧没有找到这个问题得答案。
社群读书打卡是是什么书,我就会去读什么书。当脱离了读书打卡,我就看训练营推荐的书单,或者微信推荐的神作。
但要说到带有目的去阅读,我没有。
基于目的去读书,在加入了觉醒合伙人之后,我就经常听堂主说过。我悟性欠缺,直到现在还没有悟透。
场景化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虽然我可能还没法使用,但不影响我了解这个方法。
场景化阅读,核心是基于现实需求,奔着使用去读书。
了解自己的问题,划属问题所属的领域,用关键词搜索书籍,将这些书籍都记录下来,让Ai帮忙过滤一遍,找到最能够解决自己问题得三本书。
通过Ai速读,先去了解书,然后进行深层次的主题阅读,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去阅读。
这是阅读的其中一个方式。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忽然复现出了一个观点:以目的去阅读,还是以艺术去欣赏,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
③榨干一本书,而不是被书榨干我们的时间。
堂主在课程中给出了一个新的定义:榨取率,用来衡量我们对一本书的吸收程度。
一本优质的书籍,如果只是让自己拍照发朋友圈装B用得,榨取率只能是<50%,或许只拍一次,那也只能是1%。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只是摘录优质的内容,哇,这个写的好好,我要记下来。这种单纯的摘录动作,不涉及思考的,也最多是达到50%的榨取率。
但如果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摘录优质内容的过程中,附上了自己的思考,就会突破简单的体力活动,进行脑力活动,将会将榨取率提高50%以上的层次。
对一本书进行拆解,结构,逻辑,语言,美化,对抗,都会提高我们的榨取率。
一本书,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呈现。
不需要去追求读书的速度、读书的数量,以榨取率为目的,是对优质书籍最大的虔诚。
对于自媒体人来说,一本书能够贡献给我们的价值是非常多的。
除了金句,还有书中的观点,还有作者对文字的运用,还能够让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去引用。
如同鱼堂主在课程中引用的黑天鹅、刻意练习等知识点。
在《洞见》这个公众号中,最常用的开头就是引用一个名人名言/书中金句来展开一个文章。
这是属于读书人的积累,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方向。
2.结合自己需求,让AI给你推荐5本书(kimi+连网)
①给我推荐关于设立阅读目标的书单
②我的目的是解决我阅读是没有目标的问题。请给我推荐5本。附上推荐理由。
图片是Kimi返回我的结果。
分别是以下5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实用性阅读指南》《习惯的力量》
3.用AI读一本书,写出自己的感受
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
AI:Kimi长思考+联网
总结如思维导图
这本书我之前已经看过,今天用这个Ai帮忙总结并给出思维导图,给我的感觉,是我之前读书的过程,白费了很多的功夫。
在阅读之前,如果能够有一个思维导图,先细读思维导图,深度的了解这本书讲什么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带有一丝目的的去阅读,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也能够加深自己阅读的速度和了解深度。
如果是我自己来做这个总结,我没有办法做到。
我只会根据文章的目录先列出大纲,然后在每一个章节中填入对应的主要内容,而不会像Ai总结的这样,只给出重点,给出概述。
AI时代的带来,改变了太多的生活方式,不论是阅读,工作还是其他。结合Ai都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想起近期流行的一句话:AI时代,被替代的是不会使用Ai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