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像医生,越老越“值钱”。这是我们教师队伍自己的一种普遍认知。个人以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我们该完成的“动作”完成。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必须完成三个“动作”分别是“文本研读”“师生对话”“教法创新”。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往往只注重“教发创新”,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而忽视了“教什么”的问题。事实上,“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要重要得多。“教什么”就需要我们研读文本。“文本研读”我们每个老师都在做,只是很多时候是远远不够的,就是我们只做了一半。
综上所述,很多时候,或者大部分教师只完成了三个动作里边的一个半动作。也就是“教法创新”这一个动作和“文本研读”里的半个动作,至于课堂里的“师生对话”很是鲜见。不客气地说,“文本研读”“师生对话”“教法创新”三个完整动作还只是掌握在少数教师手里(我也不在这少数教师之列,我目前的状态也只是有这样一个认识)。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尽管有的老师可能很不愿意接受或者认同。
如果把这三个“动作”比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文本研读”至少是“教法创新”的爸爸,“师生对话”至少是“教法创新”的母亲,或者是叔父。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来说,或者说从新老品种的角度来看,“文本研读”“师生对话”是传统的,是我们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就应该有的“动作”,是属于“老品种”,而“教法创新”更多的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属于“新品种”。但很多事物不是越先进越好,越后来越好,比如肉类食物,基本都是老品种的好吃,再说传统型的好吃。不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的,这三个动作,个人以为跟肉类食物属于同一类型,也就是“传统的”要好得多。
李镇西老师有句话:“学校教育很重要,但无论怎样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我们可以有类似的结论:“教法创新很重要,但无论如何重要,都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是要靠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要很好的架构师生的双边活动建、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局面,“文本研读”“师生对话”才是王道。这两者恰恰是我们应该有的传统动作,况且这两个动作一定是随着教师的年龄、经历、阅历的增长而提高的。这是我们年长教师的优势。也就是年长教师会有两个优势,年轻教师只有“教法创新”这一个优势,所以用好三个动作教师就会会像医生一样越长越厉害、越老越“值钱”。
一、文本研读
文本包括教材、教师用书、教育著作过教育杂志上的相关文章
(一)尊重教材、教师用书的研读
(二)超越教材、教师用书的研读
深刻不是將很简单的东西讲得晦涩难懂,相反,深刻是为了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1、方程
2、“比的认识”(生动的前提是深刻)
二、师生对话
(一)对话和问答的区别
例子:“同一圆内直径是周长的几倍”(问答)
“同一圆内直径和周长有怎样的关系?”(对话)
区别:问答面向个体,对话面对群体。
“对话”也可以理解为“开放设问”
(二)最简单的对话的类型
1、学生回答很完美(教师仍然需要重复学生的回答)
2、学生只言片语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完善拓展)
3、学生回答了很多,但有用信息很少(教师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扩充,甚至夸大,回避其回答的无用的、甚至错误的话)
(三)对话的步骤
倾听表达——思考判断——做出回应
(四)对话(教师重复学生回答)的作用
1、肯定鼓励学生的需要;
2、反应慢的同学或者听不到的同学再描述一遍;
3、把一个人的回答变成全班同学的共同认知。
启示:我们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一定得搞清楚背后理念,不能停留于操作层面。如果仅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那我们将会“鹦鹉学舌”,我们就追不上别人,更谈不上超过别人。
三、教法创新
1、课堂呈板块式
2、整节课由一个又一个的小话题串联而成,二不是靠细碎的问题来组建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