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纠结“为什么”!你耗的不是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机会

上周部门开复盘会,同事老周对着没完成的项目进度表唉声叹气:“这能怪我吗?客户临时改需求,改了三版,耽误了一周;然后技术部那边又拖了两天,说人手不够;最后我电脑还坏了,资料差点丢了,你说这项目怎么可能按时完成?” 领导问他:“那现在有什么办法能把进度赶上来?” 老周愣了半天,说:“我就是觉得这些原因太坑了,没想过办法……” 结果整个复盘会,他光抱怨各种“为什么没完成”的原因,愣是没说一句怎么解决的话,最后被领导批评“光找原因不找办法,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这场景是不是像极了生活里的你?减肥没成功,说“我天生易胖体质,喝凉水都长肉,有什么办法”;工作没做好,说“领导没讲清楚要求,同事不配合,怎么可能做好”;孩子成绩不好,说“他就是不爱学习,我也没办法”。我们总爱纠结“为什么会这样”,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找原因、找借口上,觉得“只要找到了原因,问题就解决了”。可实际上,纠结“为什么”不是解决问题,是在逃避问题——那些原因可能是客观的,也可能是你主观的借口,但不管是什么,纠结它都改变不了现状,反而会让你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最后陷入“找原因—更焦虑—不行动”的死循环。

这种“原因纠结症”,就像汽车爆胎了,你却蹲在路边反复琢磨“为什么偏偏今天爆胎”“为什么偏偏在这个地方爆胎”,而不是赶紧换备胎或者叫救援,结果越等越晚,耽误了行程。你以为“搞清楚原因很重要”,其实是“把原因当借口”;你以为“纠结就能解决问题”,其实是“在原地踏步”。可生活里的问题,从来不是靠纠结“为什么”解决的,是靠想“怎么办”搞定的——别让“为什么”困住你,别让找原因的时间,耗掉你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常见的“原因纠结”,是生活里的“自我放弃”。我邻居家的张姐,每次说起自己的体重就唉声叹气:“我也想瘦啊,可我妈就胖,我肯定是遗传,天生就瘦不下来。而且我工作忙,每天加班,哪有时间运动?晚上回家都九十点了,只能吃外卖,外卖又油又咸,怎么可能瘦?”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手里还拿着一包薯片,边吃边抱怨。

有次我跟她说:“那要不要试试每天早起十分钟,在家做个简单的早餐,少吃点外卖?或者晚上回家跳十五分钟操?” 她摆摆手:“没用的,我这体质,怎么折腾都瘦不下来,还是算了。” 结果她纠结“为什么瘦不下来”的原因纠结了三年,体重不仅没降,还涨了十斤。其实,很多时候,“为什么”只是你放弃的借口——遗传可能影响体质,但不是决定因素;工作忙可以挤时间运动,吃外卖也可以选清淡的。你越纠结“为什么瘦不下来”,就越不想行动,最后真的永远瘦不下来。

职场上的“原因纠结”,更像是“甩锅式逃避”。我之前的同事小琳,做报表时出错了,被领导批评了一顿。她不仅没想着怎么改,反而跟身边的人抱怨:“这能怪我吗?之前做报表的人没把格式说清楚,我问她她还不耐烦;然后数据又是销售部给的,有两个数不对,我没看出来;最后领导催得急,我赶时间才出错的,根本不是我的问题。” 结果下次做报表,她还是犯了同样的错,因为她根本没去想“怎么把格式弄清楚”“怎么核对数据”“怎么在赶时间的情况下保证不出错”,光纠结谁的责任了。

职场上,领导要的从来不是“你为什么犯错”的原因,是“你怎么改正”的办法。客户投诉了,别纠结“为什么客户这么挑剔”,想想“怎么解决客户的问题,让他满意”;项目延期了,别纠结“谁拖了后腿”,想想“怎么把进度赶上来”;工作没做好,别纠结“领导要求太高”,想想“怎么提升自己的能力,达到要求”。光找原因,问题永远在那里;找办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自己进步。

学习中的“原因纠结”,最容易让人“原地踏步”。我朋友的儿子小宇,数学成绩一直不好,每次考完试,他都跟我朋友说:“这题太难了,老师上课没讲清楚;而且我同桌上课总跟我说话,影响我听课;最后考试的时候时间不够,好多题没做完,你说我怎么可能考好?” 我朋友每次都安慰他:“没事,下次注意就行。” 结果小宇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因为他从来没想过“怎么把老师没讲清楚的地方弄明白”“怎么跟同桌说上课别说话”“怎么提高做题速度”,光纠结“为什么考不好”的原因了。

后来我朋友带小宇去请教老师,老师说:“别总找客观原因,要想想自己能做什么。题难,就多做练习题,把知识点吃透;同桌影响你,就跟老师申请调座位;时间不够,就平时多练做题速度。光纠结原因,成绩永远提不上去。” 小宇听了老师的话,开始找办法解决问题,半年后,数学成绩提高了二十多分。其实,学习上的问题,从来不是靠纠结“为什么学不好”解决的,是靠想“怎么学好”——找到自己的薄弱点,一个个去攻克,才能慢慢进步。

为什么我们这么爱纠结“为什么”?说到底,是“逃避责任”和“害怕失败”。我们总不想承认“问题没解决,我有责任”,所以找各种客观原因,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环境,觉得“不是我的错,是因为这些原因才没做好”;我们总害怕“就算找了办法,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干脆纠结原因,觉得“至少我知道为什么没做好,不算彻底失败”。

心理学上有个“归因理论”,说的是人们会把自己的行为结果归结为不同的原因,比如内部原因(自己的能力、努力)和外部原因(环境、他人)。爱纠结“为什么”的人,总喜欢把问题归结为外部原因,觉得“不是我不行,是外界因素太坑了”,这样就能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可实际上,外部原因你往往控制不了,纠结它也没用;而内部原因才是你能改变的,却被你忽略了。

更可怕的是,纠结“为什么”会形成恶性循环。你越纠结原因,就越不想行动;越不行动,问题就越难解决;问题越难解决,你就越想纠结原因,最后陷入“纠结—不行动—问题更严重”的怪圈,让自己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无助。就像老周,项目没完成,他纠结客户、技术部、电脑的原因,却不找办法赶进度,结果进度越拖越慢,最后项目彻底逾期,被客户投诉;就像张姐,纠结遗传、工作忙的原因,不尝试减肥的办法,结果体重越来越重,还引发了高血脂。

我以前也是个爱纠结“为什么”的人。有次我写的文章没通过审核,我对着屏幕抱怨:“这编辑是不是眼光有问题?我觉得写得挺好的,主题也没问题,语言也接地气,为什么就是不通过?” 抱怨了一下午,也没想过要改改文章。结果第二天,我朋友看了我的文章,说:“你这文章结尾太仓促了,观点也没说透,你可以加个案例,再把结尾升华一下试试。” 我按照他的建议改了改,果然通过了审核。从那以后,我开始意识到,纠结“为什么”没用,找“怎么办”才是关键。

想要摆脱“原因纠结症”,其实很简单,就三步。

第一,把“为什么会这样”换成“现在怎么办”,聚焦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时,别先问“为什么”,先问“怎么办”。比如,项目没完成,别问“为什么没完成”,问“现在有什么办法能赶进度”;减肥没成功,别问“为什么瘦不下来”,问“现在怎么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孩子成绩不好,别问“为什么学不好”,问“现在怎么帮他提高成绩”。把注意力从“原因”转移到“办法”上,你会发现,问题其实没那么难解决。

老周后来也学会了这一招。上次项目又遇到点小问题,客户说方案里的某个细节需要调整,他没像以前那样抱怨“为什么客户又改”,而是马上问自己“现在怎么调整才能最快搞定”。他当天就联系了设计部,把细节改好,第二天就发给了客户,客户很满意,还夸他效率高。老周说:“以前总纠结原因,觉得问题都怪别人,现在先想办法,反而觉得问题挺好解决的。”

第二,区分“可控原因”和“不可控原因”,只关注能改变的。遇到问题时,先想想哪些原因是你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不了的。比如,项目没完成,客户改需求、技术部拖时间是不可控原因,你控制不了;但你可以提前跟客户确认需求,跟技术部沟通进度,电脑坏了可以提前备份资料,这些是可控原因。别纠结那些不可控的原因,把精力放在可控的部分,想办法改变它们,才能影响结果。

张姐减肥时,也区分了可控和不可控原因。遗传是不可控原因,她改变不了;但工作忙可以挤时间运动(比如早起十分钟跳操),吃外卖可以选清淡的(比如选蒸菜、沙拉),这些是可控原因。她开始每天早起跳操,晚上点外卖只点清淡的,三个月瘦了八斤。她说:“以前总觉得遗传和工作忙是没办法的事,现在才发现,我能改变的还有很多,只要把可控的部分做好,结果就会不一样。”

第三,从小步骤开始行动,别等“完美的办法”。很多人纠结“为什么”,是因为觉得“办法不够完美,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干脆不行动。可实际上,没有完美的办法,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慢慢调整。比如,想提高英语成绩,别等“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再开始,先每天背十个单词、读一篇短文;想解决项目问题,别等“找到最好的方案”再行动,先做一个简单的调整,看看效果。从小步骤开始,慢慢积累,问题总会解决的。

小宇提高数学成绩时,就是从小步骤开始的。他没想着“一下子把成绩提上去”,而是每天多做一道数学题,遇到不懂的就问老师,每天花十分钟复习当天的知识点。慢慢的,他的数学基础越来越扎实,成绩也一点点提高了。他说:“以前总觉得数学太难了,不知道怎么学,现在每天做一点,反而觉得没那么难了,进步也很明显。”

其实,生活就像一场闯关游戏,遇到问题就像遇到关卡,纠结“为什么会有这个关卡”没用,想“怎么才能通关”才是关键。那些纠结“为什么”的人,永远停在原地;那些想“怎么办”的人,才能一步步往前走,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卡,看到更美的风景。

别再纠结“为什么”了!别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找原因、找借口上,别再让“为什么”困住你。从今天起,把“为什么会这样”换成“现在怎么办”,区分可控和不可控原因,从小步骤开始行动。相信我,当你不再纠结“为什么”时,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果断、更有行动力,问题也会越来越少,生活也会变得更顺利。

毕竟,解决问题的机会,从来不是纠结出来的,是行动出来的;美好的生活,从来不是抱怨出来的,是靠自己一步步创造出来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