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做擅长的事情也会痛苦?
前两天,跟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写作的问题,作为一名给多个知名平台供稿,且零拒稿率的专业写作者。
她说,虽然她现在可以很轻松地写稿,稿费也不低,但她再也不想写作了,一想到写作,就让她感觉很痛苦,她觉得写作对她的身体来说,尤其是一种折磨。
再说,她也不是为了赚取稿费而写作,没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健康,因此,尽管经常有人找她约稿,但她都礼貌地回绝了。
相信很多人听到这里,都跟我一样,第一反应会觉得,她这是典型的凡尔赛。
但今天早上,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中,卢森堡博士这么说:
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
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这时,我才突然理解了她的痛苦,也理解了很多人,虽然表面上做着令人无比羡慕的工作,但内心却无法对工作产生热情的根源所在。
因为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工作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也许是有人做着做着,忘了自己的初心,成了一个只会埋头工作的机器,因而对工作渐渐失去兴趣,觉得越来越枯燥。
二、动机小调整,收获大惊喜
其实我也曾经排斥过写作,不愿意成为一个只会码字的机器,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写作。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也放弃了写作。
直到跟着镜姐学习了高效阅读,听到镜姐对写作认知的分析和讲解,我才学会重新看待写作,把写作当成是一个表达工具,调整了自己的写作动机:
每读一本书,我们都会写一篇逻辑书评,或者记读书笔记,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读书了,也不是为了写出一篇高大上的文章,只是为了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建立知识体系,我要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同时梳理学过的知识点,让自己的学习成长有迹可循。
有时间的话,我也会把这些文字,整理分享在各个自媒体平台,包括我的个人公众号上,来锻炼自己的输出、表达能力。
同时曝光自己,通过解决他人的问题,贡献自己的价值,慢慢提升个人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和互动情况,了解自己在读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逻辑表达上有哪些不足之处,及时调整,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让自己真正做到高效阅读,高效输出。
因此,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输出的工具,一方面帮助我提高阅读输入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如实传递我的思想和价值观,写我所读,写我所思,写我所做。
满足自我成长需要的同时,顺便分享价值,自利利他,不知不觉就把写作当成了日常的习惯,再也不觉得难受和痛苦,甚至还经常能够沉浸其中,产生心流体验。
由于主动掌控了自己写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不会因为外界的评判而影响自己写作的动力。
写作这件事,现在对我来说,就变得自然而简单,所以写起来就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反倒更容易产生新的灵感,收到积极的正向反馈,而有了源源不断地写作动力。
这大概就是调整写作动机之后,所产生的意料之外的惊喜吧。
由此可见,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动机的不同,而获得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取得的结果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在知识付费时代,写作能力也是打造个人品牌必要的技能工具之一,是为了方便我们表达自己,服务于我们,而不是为难自己,成为我们的负担。
三、挖掘动机 勇敢选择
只有学会调整自己做事的动机,就会发现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有选择权,享受它还是逃避它,都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这也是我通过一年多的高效阅读之后,亲自实践验证的结果。
因此才能从一个不爱读书,根本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到现在每天早起,带着大家一起读书,践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愿意终身阅读,把读书跟创业结合起来,边读书边实践,边成长边赚钱,先拥有自己的早读馆。
未来有能力在家乡建立一座公益图书馆,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跟我一样的普通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马云曾经说过,衡量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能不能成功,只有一个标准:
那就是看看有多少人,因为你的改变而受益,有多少人希望你成功,并愿意帮助你更成功。
我对此深信不疑,有图为证:
每天看着这些留言和反馈,心里都是满满的感动和喜悦,这样的事业,我内心无比确信,就是值得我用心投入的事业。
你对自己现在所做的工作,是怎样的感觉呢?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呢?
如果没有,希望你也可以通过读书,来书中寻找答案吧。
我是心安,高效阅读,复利成长践行者,镜姐梦想领读会合伙人之一。
致力于知识创富,用轻创业的方式读书,边学边教,边教边用,真正做到高效阅读,把知识转化为财富,实现精神物质双丰收。
欢迎与我们一起共读好书,积累知识复利,真正把读过的书变成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