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将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要求你要掌握相关的维护健康的知识。首先就要知道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得病,也就是病因,如果知道了病因,我们就可以远于病因。进而远离疾病。
一、关于病因不清
几年前有一位母亲,她到我们病理科,给他16岁的孩子拿检查结果。这位妈妈一看到诊断,眼泪就流出来,她16岁的孩子,鼻咽部长了一个很恶的恶性肿瘤,没有活下来的希望。他来问我,这个病是怎么得的?我看到这个诊断,这个孩子的年龄,在看到她的样子,我也很难过,我最怕15岁至25岁年龄的人得了不治之症,人生刚刚起步,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还没有体验到,没有享受到,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还没开就凋谢了,我觉得这是最残酷的。想安慰她又不知道怎么说,只好说:“病因不清楚,不知道怎么得的,认倒霉吧”。
医学发展到今天,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病因的认识,为什么有那么多病是病因不清?这与医学的发展模式有关。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大家对糖尿病原因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我认为糖尿病的原因不在于胰腺和胰岛素,而在于肝脏。做实验。养大鼠,造模型证明。我不做也知道,这个实验的成功率不会高。 你想想。大鼠平时每天的营养比我们人的均衡,大鼠吃什么,人吃什么,要想让大鼠患上真正的II型糖尿病并不容易,每天得给大鼠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低蛋白,低纤维食物。而这些家伴发不发病还与他们以前的营养状况有关。他们底子好,也就是说,他们的肝脏很好,让他们得糖尿病很难,因为在胚胎期、在做实验之前,他们的肝脏一直很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鼠的生命短。虽然理论上能让它们100%得病,但事实上一定还没等发病就老死了,因此这个实验要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关于糖尿病的病因分析,在后面讲糖尿病时再谈,在这里不再论述。
(一)病因的分类
疾病按照发病的快慢,可以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急性病的特点是病因明确,强度大,对人体进行集中打击。慢性病的特点是病因往往不明显。病因复杂,是强度较弱的一种或多种损伤因素长期不断地作用于身体而最终发病。
(二)所有的慢性病都以生活方式有关,都是生活方式病。
说起生活方式就太复杂、太大了,因为生活包括方方面面,你的饮食习惯属于生活方式问题,你的穿衣打扮属于生活方式问题,你的工作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除了衣、食、住、行和工作还有很多方面,我估计怎么讲生活方式也讲不完整。所以只能给你举一些例子,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讲“病是吃出来的”。这句话不全面,但有一定的道理。你的脂肪肝不是因为多吃这一口肉多喝这一杯酒得的,你是几十年经常性地甚至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多吃一口肉多喝一杯酒才得的这个病。这就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病。
随着所谓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舒适。原有的生活方式几乎被彻底改变,关键问题是这些改变几乎都是不合理的,是有害的。作息时间改变了,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的人们喜欢夜生活,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但今天的作息方式打乱了身体的生物节律,引发了包括胃病、关节痛、肌肉痛和睡眠障碍等很多病。正是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导致你身体每天都受到伤害,累积久了就成了你身上可感受到的病,所以要想把慢性病彻底治愈,就要彻底改掉我们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否则即使当时治好了,只要生活方式不改变,那个病早晚还会再回来。
(三)疾病的来源一损伤
如果清楚疾病的来源,我们就可以轻松地避开疾病。使自己获得健康。那么各种疾病从哪里来呢?大多数疾病都是因为外部环境中的损伤因素破坏了内环境稳定而造成的。人是处在两个环镜中的,即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就是我们身体细胞所处的环境。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内环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状态。当内环境有问题时,细胞不可能有正常的功能,内环境这个东西极其重要,血液带来的氧气和营养不是直接供给细胞,而是存放在内环境里,等细胞需要时,细胞再从内环境里取。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也不是直接排到毛细血管里,而是排内环境里,然后再从内环境里进入到毛细血管被带走。也就是说,内环境是细胞之间的空隙,是细胞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细胞它不会撒脾气。只要给他把内环境维护好,该给吃的喝的。再把它排出废物带走,他就会忠实地为你干活,所以维护一个人的健康很简单,只要把内环境维护好了,你的细胞健康了,你也就健康了。
外环境就是我们身体所处在的外环境,包括阳光、空气、土壤、水等。那么,疾病是怎么得的呢?外部环境中的损伤因素破坏了内部环境稳定而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是最常见的。外部环境中的损伤因素主要通过三大途径进入身体,即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呼吸道接触的就是空气中的污染物,香烟及其他;消化道接触的有食物中的有害物质,水中的有害物质,酒及其他;皮肤接触的有害的日化用品:洗头的。洗澡的,洗衣服的等等,美容化妆品中的有害物质,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