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听了两位语文老师同讲《昙花》一课,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大同小异,均是由花及人,从品读昙花的美,到感悟爱昙花之人的言行,最后到落脚作者丰子恺作品语言的特别,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另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位老师的板书内容都是画有昙花板书关键词。
不同的是他们导入的方式。一位老师采用的是开火车读词的方式导入,思考所出示词语的特点,用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另一位老师采用的是让学生有节奏读词,填空的形式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导入。就我个人而言,更认可第二种方式的导入,应该初步培养三年级孩子的篇章意识,竖立篇章概念,然而独立概括课文内容对于三年级孩子而言是比较困难,难免出现张口结舌,支支吾吾不知所云的现象。采用填空的方式,等于给了学生一把攀爬的梯子,这种形式一方面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起到行之有效引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模仿、运用。
两位老师都关注了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不同。一位老师从作者语言文字的出发,让学生从作者字里行间的描述中,谈自己的感悟体会,说说想法收获;一位老师在让学生品味作者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重迁移,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如:当学生在交流描写昙花外形的“白如玉……”这一句子时,这位老师先问到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作者把昙花比作什么?比喻词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比喻词,紧接着又追问“作者为什么把昙花的颜色比作玉呢?”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两张图片,一张是盛开着的昙花图片,一张是玉石的图片。学生们通过观察图片形成一个共识,昙花的颜色和玉石之间,它们都有相同的点都是白色的,都非常纯净,老师再次追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到这里再讲“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就水到渠成了,比喻就是两种或几种有着相同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使用比喻可使文章中的事物生动形象具体,也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有感染力。还能够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最后又出示图片让学生进行相同句式的口语表达练习,如“红似——的玫瑰,粉如——的桃花……”这一位老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非常到位,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我以往的教学中,修辞手法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蜻蜓点水般,不如这位老师深入,关注语用。
在交流李小龙爱昙花的句子的时候,一位老师抛弃以往的读一读,悟一悟,说一说的方法。学生交流时,老师的运用诗一样的语言,采用“因为喜爱,所以——”的句式,总结概括学生的发言,“牵挂,关注,沉醉、入了梦……”等词的板书,让学生体会到李小龙对昙花的喜爱。
这两节课,两位老师的课各有利弊,收获颇多,深深的感知,多听课,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多学习,多向名师名家学习,才不会如井底之蛙般自大,才能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才会改变观念,鼓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