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到共同体感觉?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阿德勒说过,“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里要区分一下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尼布尔的祈祷文里面有一句:“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正是如此。
他者信赖,就是相信他人。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信赖别人,可能会被别人背叛,克服对背叛的恐惧感的勇气从哪里来呢?是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就会明白,背叛是他人的课题。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阿德勒心理学所提出的目标中,“自立”与“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相互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即使在行为标准上对谁都没有用,但从存在标准上考虑人人都有用”。
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以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为例,大多数孩子在最初的阶段都是“希望特别优秀”,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例如学习或运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这很容易跟“复仇”联系起来,这就是在让对方烦恼的同时还想成为“特别的存在”。
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阿德勒说:人生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你可以赋予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阿德勒说:“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