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望着三个孩子走在阳光里,前面的路不全是平坦与宽阔,三个孩子的脚步却坚定有力,毫不退缩。“走在孩子的后面”,几个橘红色的大字在封面上凸显。我突然涌出了阅读这本书的兴致。
我终于挤出时间,认认真真地欣赏作者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故事,每一份心情,每一次思考。被我误以为是女士的蔡兴蓉老师用他细腻地笔触刻画了六十多个有血有肉的青春少年。读后让人感概万千。这些孩子性格不同,环境不同,际遇不同,每个孩子将来的故事也不会重复。
合上书,我欢喜且忧愁。
一喜蔡老师的才华,在月光下敲出的文字充满灵性,充满哲思,让我们通过文字,分享到那一群特别的人的特别故事,由此引发读者对教育,对生活,对人生的诸多思考。我们因此书而受益。
二喜蔡老师的勇气。敢于跳出体制外,去做真教育,去过真生活,去写真故事,去思真问题。不是谁都有这份担当!
三喜蔡老师的行动。一个个教育教学案例,让我拍案叫绝!鸭锁骨与《浮生六记》那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国学与小乌龟》,让课堂变得温馨又肃穆。《走月亮》,14岁的孩子在月光下读月光诗,去认识月亮——这位人生伟大的导师。榕树下的那一课,让孩子,家长和自己都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鹊玉》的故事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那一曲葫芦丝,融化了一位父亲的坚冰,更让这一家人了解:痛苦是幸福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幸福不完整。那一次次围棋学习,何尝不是人生的点拨和学习。那一次次的交流,无论是和孩子还是和家长,总是洋溢着温厚、沉着和爱意。
四喜蔡老师的思考。“在我看来,真正的教学好比师生漫步,遇到一个美或有趣的景点,就停下来,“共鉴赏”和“相与析”一番。广泛,自由,每有新意,时有奇语。它能充分调动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机智,同时,更能使学生心灵自由、想象勃发。”这难道不是老师们愿意追求的理想境界么?他后面加了一句实话:“这种高度个性化的教学,是在强调形式主义和集体备课的公立学校万难见到的。”这也是我们无法抗衡的现实,让人唏嘘!“教育这个孩子是挑战,更是享受——看来,教育只能是生活。”作为教师,我们面临的挑战远远胜过享受,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放弃。
五喜孩子与家长的觉醒。小绅士,爱国儿童,书香女生,火星上最帅的男生,偏要高兴的女生……所幸,一部分孩子没有被应试成牺牲品。钢琴世家,不问分数的妈妈,和孩子一起上课的妈妈,放弃“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桑桑父母,给儿子把作业减半的母亲行动……不是学校只记当下,而是当前的整个教育都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有部分家长记长远,也许会唤醒更多的人参与长远的计划。
教师情长,教育气短!
我的忧愁来自于蔡老师的困惑。“伪教育”能给孩子“真前途”?“多大”归来的孩子,我们的“高材生”竟然不能理解,不能适应以“人”为宗旨的真正的大学,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的忧愁来自于那些已经不是孩子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父母。国内地震不哭,日本地震哭的小男孩,竟然是因为害怕日本地震停更;那个只和狗玩,却凶巴巴地对待自己的母亲的男孩;那个断手掌的孩子打妈妈竟然不明白老师在说什么;那个杀猫少年;那个有着“说话的身材”的17岁大姑娘的文化水平还停留在小学;那个“大姐大”的父亲竟然能说出“你为什么要动手,外面出一点小钱,什么事不能摆平?”那个只认“钱途”的一家子……太多的心痛,无法用语言一一描述。父母之过?学校之过?教育之过?一声长叹!
我的忧愁更来自于现实。蔡老师的这些故事里呈现的是一个家教老师看到的一个特殊群体。首先故事发生在特别的地方:国际大都市深圳。其次,故事里的大多数家庭都有较好地经济基础。很是贫穷的家庭是请不起家教的。再次,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数都有国际背景和国际经历,他们在比较的态度上,确实对教育始终保持着审慎甚至警惕的取舍态度。因此,当我们的教育确实出现问题时,他们可以请家教,可以和校长班主任谈判,减少孩子作业量,可以让孩子从重点中学转到普通学校,甚至可以长期请家教,不让孩子上一天学。因为,他们的孩子在中国式学校不行时,可以转到国际学校,可以送孩子出国读书,可以让孩子定居海外……可是,普通的城市,普通的家庭,普通人的孩子怎么办?当家长们为确保孩子的温饱,已经做了最大努力,那还能对他们要求什么?城里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尚且如此,农村的孩子怎么办?城市教育已经占有了很大的教育优质资源,还诟病不断,乡村教育怎么办?
走在孩子的后面,我的心痛不断。往事浮现。那一双又一双眼睛深深地刺痛我的心。
波是我刚刚参加工作遇到的孩子。那时,村里所有孩子都要回乡镇住校读六年级。刚刚踏上讲台的我当然不懂教育的艰辛。震惊于波的入学成绩:语文5分,数学3分。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的小学前五年到底学的什么?我把他叫到我跟前时,他吓得说不出话来。根本无法跟他交流。上课了,他呆呆地望着我,眼神却是空空的。下课后,他总是一个人蜷缩在教室角落,什么也不说。请家长,出现在我面前的却是颤巍巍的奶奶,耳背,口吃,我很后悔叫家长,要是奶奶在路上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我怎么负得起那份责任?看着一个13岁的孩子,成天像一个傻子一样坐在教室里,我心疼却无奈。于是,我常常把他带到我的寝室里,给他好吃的。等他愿意张口时,我就跟他聊天。也许是我的行为打动了孩子,他终于肯跟我说自己的事了。原来,在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吵架,一气之下,两个人都离家出走,至今没归。他只好跟着奶奶生活。可是,他再也学习不进去,成绩越来越差,小朋友们都不跟他玩,说他是爹妈不要的坏孩子……孩子说着说着,就放声大哭。后来,我和他一起想办法,补习语文、数学,又引导班上其他的孩子尊重他,关心他,帮助他。一学期结束,孩子的语文数学都及格了。他欢喜地跑来,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告诉我,他又喜欢读书了。可是,第二学期,我没有看到他的身影,至今,也没有他的音讯。那双亮眼睛留在了心里,想起他就难过。
军是我在县城遇到的孩子。刚到县城,我新接一个三年级。他就分在那个班。他是个兔唇儿,说话含混不清,不大的眼睛里满含忧郁。第一天上完课,他交作业,是一个空本子。我把他的妈妈叫来,妈妈却说:“你别管他。我们做生意,没时间照看他,把他放学校里,只要他不乱跑就行了。老师你不用操心他。”我惊讶了:这是一个妈妈说的话吗?不行,我绝对不能让这孩子这样下去。我尝试着用手势和眼神跟他交流。他终于感觉到我的善意,慢慢地和我熟了。于是,他也开始一点一点写作业。我把他的作业递给他父母,没想到父母反应都很冷淡:“他学不到什么,你不用管他。”我倒吸一口冷气。后来的后来,我尽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鼓励他做一个有用的人。最终,军只读了一年,就被父母带回去干活。什么是教育的无力,军的故事让我认输。
那是我在县城第二次接的班,四年级。晓是一个特别逗人怜爱的男孩子。文静,秀气,聪颖,大眼睛里透出的是善良与求知。但是他的脸色常常苍白,我总感觉他营养不良。当他彬彬有礼地向我请教问题时,我总是忍不住要摸一摸他的头。一次,他指着一个孩子扔掉的半盒牛奶,悄悄对我说:“老师,他们太浪费了!”我肯定了他的说法,也悄悄地问他:“你喜欢喝牛奶吗?”“喜欢,可是我从来没喝过,不知道是什么味道?”我愕然,生活在现在的孩子,有几个从来没喝过牛奶?后来,我了解到他的父亲死得早,母亲体弱多病,家里常常靠别人的救济才能生活。我找了各种借口,请他给我帮忙,然后再请他喝牛奶。可惜,我第二年就考走了。这些年心里一直牵挂着晓。不知道他的脸上是否有了红晕?
还有文,还有敏……
他们连接受最基本的教育的机会都不能保证,我们又怎么去问责当前的教育如何?
当我读到蔡老师的笔下孩子的故事时,我老是想起这些孩子。走在他们的身后,怎能不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