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形式主义桎梏 铸实干担当新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向形式主义顽疾亮剑。这一政策既是对基层干部期盼的积极回应,更是新时代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文山会海"得以削减、"指尖负担"逐渐卸下,基层工作者终于能以更轻盈的姿态在为民服务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一、形式主义之弊:基层治理的"隐形门槛"

在某乡镇政府办公室,干部小李的电脑屏幕同时闪烁着8个工作群,手机里还有23个APP需要每日打卡。这种"数字形式主义"的典型场景,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深层困境:过度留痕导致"工作做给上面看",层层加码催生"政策变形记",考核督查陷入"材料论英雄"的怪圈。某县调研显示,基层干部平均每天需花费3.2小时处理各类报表,真正用于走访群众的时间不足1小时。这种本末倒置的工作模式,不仅消耗行政资源,更消磨着干部的干事热情。

二、减负赋能:从"量变"到"质变"的治理革新

《若干规定》的出台,犹如一场精准的"手术"。在制度设计层面,通过建立"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厘清权责边界,将基层从"属地管理"的无限责任中解放出来。某试点地区推行"无会周"制度后,会议数量同比下降67%,但重点工作推进效率提升40%。技术赋能方面,构建"一表通"数据共享平台,让23个部门的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基层填表时间减少80%。这些创新举措,正在将减负效果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提升。

三、长效机制:构建实干担当的生态闭环

要让减负成果持续释放,需构建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在考核评价上,某市建立"三维考核"模型,将群众满意度、创新成果、急难险重表现纳入干部评价体系,让"政绩在田野里生长"。在容错机制方面,出台《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办法》,明确7类可容错情形,为改革者撑腰鼓劲。在监督问责层面,建立"红黄蓝"预警机制,对形式主义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防止旧疾复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通过制度重构实现治理升级。当干部从文牍主义中解放出来,当创新活力在宽松环境中迸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是治理理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终将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书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精彩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