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数学读书会分享稿
尊敬的各位书友,
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学科教学实践(小学数学)》中关于数学概念教学的精彩内容。我将从三个核心部分来展开我们的讨论: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不同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呈现方式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是基础,是思维过程的基本单位,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块,也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数学概念就像建造房子的砖块。没有砖块,房子就建不起来;同样,没有扎实的数学概念,学生就无法构建起数学知识的大厦。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透彻掌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并通过类比、归纳、概括等方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教授“乘法”的概念时,我们可以用“重复加法”的概念来引入。我们可以给孩子们展示一排有5个苹果的图片,然后再展示另一排同样的5个苹果,问孩子们总共有多少个苹果。孩子们通过数数发现有10个苹果。这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这就是乘法,5乘以2等于10。通过这样的实际例子,孩子们不仅记住了乘法的概念,而且理解了它背后的思维过程。
二、不同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呈现方式不同
书中指出:“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受学生思维发展特征的影响,产生不同呈现方式。”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发展比作攀登楼梯。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思维,逻辑和抽象思维尚未发展,因此概念多以图画形式呈现。这阶段,学生的思维就像在第一级台阶上,他们需要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理解概念,比如用图画来表示“加法”和“减法”。
到了中年级,概念通常采用描述的方法来呈现,结合实际原型和描述性语句。此时,学生的思维爬到了第二级台阶,他们开始能够处理更抽象的概念,就像描述式的方法,比如用文字和图片一起解释“小数”。这就像孩子们开始学习如何阅读地图,理解地图上的线条和符号代表的实际地理特征。
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已达到具体运算阶段,数学概念主要采用定义的形式呈现,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到达第三级台阶,他们能够理解定义式的概念,就像能够理解并使用建筑蓝图来建造房子一样。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我们可以通过切蛋糕的活动,让孩子们理解分数是如何表示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一个蛋糕切成8等份,然后问孩子们如果他们吃了3份,他们吃了蛋糕的多少。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三、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书中强调:“教学设计中,要善于借助丰富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通过动作表征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我们可以把教学设计比作烹饪一道菜。首先,我们需要准备新鲜的食材,这就像是积累生活经验,比如让学生用实物来理解“元、角、分”。接着,我们通过动作表征来加工这些食材,就像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切菜,比如通过测量来理解“周长”。然后,我们通过图像表征来调整味道,就像看着食谱上的图片来调整烹饪的步骤,比如通过绘制图形来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最后,我们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上菜,让孩子们在享受游戏的同时,也吸收了知识的营养,比如通过分配食物的游戏来理解“分数”。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操场上用脚步测量不同区域的面积,或者用彩色的小方块拼出不同的形状,然后计算所用方块的数量。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另一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种植植物来学习“生长”和“变化”的概念。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测量植物的高度,观察叶子的数量变化,然后讨论这些变化背后的数学规律。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数学概念,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总结
总结来说,本章节强调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性,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以及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
感谢大家的陪伴,我期待与各位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实践中。让我们共同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之旅增添更多的乐趣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