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的小说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她笔下的人物已不单单是在演绎个人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在历史的洪流,社会的变迁中的命运的波折,其中有偶然,但更多的是必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似乎谁也无法冲出命运的牢。
《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白蛇》《寄居者》,这些小说都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喜欢她的小说,不仅是因为她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是因为她小说强烈的画面感,更是因为她笔下的小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大时代的变迁,小中见大,耐人寻味。在读过的她的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寄居者》。
小说定格在抗日战争之时的上海,由于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大量的犹太人纷纷涌入上海避难,成为一群寄居者。这群犹太人有着极强的生存能力,他们住在极差的地下难民营,衣衫褴褛,但他们却从不肯以邋遢的形象示人,依然用整洁的装束保持着做人的尊严,相信明天会更好。他们如野草般顽强,把自身的能力无限的放大,在这个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扎根,一步步往上爬。这一切无不让人震撼,无不人感动。
小说以一个上海女孩玫和两个犹太男子的爱情纠葛为主线,透过这个故事,你却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在危难中的抗争,看到人性的自私与光辉,看到至爱与大爱的抉择。
玫在一次与家人的争吵中,离家出走,决心自谋生路,于是到一家咖啡厅应聘做钢琴师,她在这里遇到了落魄的彼得,彼得优美的琴声惊醒了她。从这个晚上,她不顾一切爱上了彼得,爱情这东西有时真没什么道理,爱上就是爱上,玫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彼得也在玫的帮助下,一点点地走出窘境,成了温世海的钢琴老师,通过温世海在一次名流聚会中结识了一位医生,成为他的助手。
彼得努力着,终于使家人搬离了难民营,住进了一间亭子间。本来一切都好,彼得一家的生活得到改善,他和玫的爱情升温。可在这时,日本人又弄出了一个“最终解决方案”,要把在上海的犹太人赶尽杀绝。
玫为了心上人,到了美国后帮彼得申请移民,但因为种种限制,努力终成泡影。就在这时,玫在美国遇见了杰布克,一个拥有美国护照犹太人,更重要的是他还长得很像彼得。杰布克爱上了玫,玫也接受了他,但玫有个疯狂自私的想法,把杰布克带到上海去,和彼得调包。最终玫用了很多办法,终于拿到了杰布克保险箱的钥匙,盗走了他的美国护照。
拿到了护照第二天玫就和彼得乘上去美国的轮船,故事似乎到这里就完美谢幕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可结果却出人意料,玫最终头也不回的狂跑下轮船,留下惊愕的彼得,最终玫还是放弃了她的至爱,虽然她曾无数次幻想过她和彼得的幸福生活。
结局遗憾又出人意料,可细细想想这最终还是玫在至爱与大爱之间做出的抉择。
彼得深爱玫,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为了家人找工作,做兼职,甚至倒卖粮食,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彼得,更多的想到是自己,当他知道玫如何帮他弄到护照,他丝毫没有反对的意思,虽然这对杰布克很不公平。
最终促使玫离开彼得是温世海的事情。温世海是一个富家子弟,但他却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参加了抗日活动。一次温世海绑架了玫,只是希望彼得救一救一位受伤的抗日军人,彼得为了玫,为那位军人做了手术。在手术中彼得和温世海有一段德语对话,玫一直搞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后来,玫问了一位犹太人,才知道彼得在问温世海给不给钱。
在要去美国的前一晚上,彼得早早送玫回家,玫告诉彼得温世海被日本人杀了,彼得一惊,玫还以为彼得念及他们的师生情,后来才知原来温世海约好了要在那一晚送钱给彼得。
最终促使玫离开彼得的是他们船上的一段对话。那天晚上做手术时,整个过程被一个清洁工看见了,温世海的手下打伤这位清洁工,玫在船上问彼得,你救他了没有?彼得只说打了动脉。玫一阵沉默,她知道那天彼得放弃了救助,她在这里看到了彼得的狭隘与自私,于是最终离开了彼得。
杰布克开始只是玫的一步棋子,玫只想利用他。然而杰布克到了上海却开始了他人生命运的转折,他认识温世海后,就与他打成一片,放弃舒适的生活,跑到上海的荒郊,住在工棚里,召集一些犹太工程师在那里造枪支弹炮,暗中支持抗日。他曾经对玫说,原来在美国,我还没有深深犹太民族的苦难,而在这我强烈地感受到了。
一次他和玫去吃饭,看到一群犹太小孩在兜售东西,他就上去给他们一些钱,那些孩子拉他去犹太人开的简易理发馆,他也欣然前往。
最感人的一幕是他给玫送戒指的那个情节。那时的杰布克已经在上海的郊外晒得像非洲难民,经济也很窘困,他还是给玫买了个蓝宝石戒指。“他慢慢地挖出那个戒指递给玫。”“挖'”这个词用得多好啊,这枚戒指他藏得很深,是对玫的一片深情。
彼得和杰布克就是一组对比,彼得是玫的至爱,彼得在这个乱世中奋斗着,为自己,为家人,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在民族的危机面前,这种爱太狭隘,太自私,没有大的背景,这种爱终不长久。杰布克爱着玫,但他也深深爱着自己的民族,大爱无疆,大爱令人感动。
是的,我们每一个渺小的人都应该植根于民族国家的沃土中,那样爱才有依附,爱才会闪耀光芒。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极限挑战营】第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