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记|我与作业的“小斗争”:低年级孩子作业习惯与培养建议

        从开学到现在已经两周多了,目前收作业的情况不容乐观。开学第一周,作业布置下去后,班上孩子总是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没有作业本。”班主任在群里请家长帮忙买本子,可之后发现仍有部分孩子还是说“老师,我没有本子”。于是我在家长群里单独提醒没带本子的孩子家长,帮忙给孩子买好本子。可直到今天,还有孩子说没买到本子。我打算再给这些孩子最后一次机会,看看他们明天能否把本子准备好。

      关于写作业的本子,其实经历了不少波折,终于班上同学基本都用上了合适的本子。但今天依然有七位同学没交齐作业本,还有四位同学交的是只写了一半的作业。我问他们:“作业为什么没写完就交了?”他们说:“老师,我写到一半忘了,还以为自己写完了。”我便跟他们说:“以后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作业,确认写完了再交作业本。”

      家族群里,我嫂子也提到,今天老师又和她沟通了,说她儿子不仅没交作业,上课时还需要频繁提醒。而且孩子今天连语文书也没带来。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这些似乎是他们常犯的小错误。看来,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引导、助力。而核心在于帮孩子建立固定的检查流程,不是单纯批评,要让“不丢东西、不漏作业”成为他们的“肌肉记忆”。

具体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1.睡前“三查”仪式:每晚睡前10分钟,和孩子一起检查书包,固定流程为“查作业、查课本、查文具”。确认没问题后,让孩子自己拉上书包拉链,给他足够的主动权,增强他的责任感。

2.视觉化提醒:在孩子的书桌前贴一张“作业清单”,每完成一项作业就打个勾;整理书包时,对照清单逐一核对物品,用清晰的视觉信号减少遗漏。

3.后果自然承担:如果孩子偶尔忘带东西或漏交作业,不要急着帮他送到学校,让他自己向老师说明情况,并承担相应后果(比如课后补做、下次记得带)。亲身经历的教训,比反复说教更管用。

4.固定作业“启动仪式”:每天放学后定一个固定时间(比如晚6点半)开始写作业,先让孩子自己整理书桌——把课本、作业本、文具按顺序摆好,甚至可以让他说一句“准备好写作业啦”,通过固定动作帮他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避免拖延。

5.作业“拆分小任务”:低年级孩子容易被“大量作业”吓退,可以把作业拆成小目标,比如“先写5道算术题,再读1页课文”。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及时夸他“这5道题做得又快又认真,接下来读课文肯定也顺利”,用正向激励帮他积累信心。

6.家长“陪学不代学”: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可以在旁边看书(别玩手机),营造安静的氛围。如果孩子遇到不会的题,先引导他“再看看课本第X页,老师上课是不是讲过类似的内容?”,别直接给答案,慢慢培养他独立思考的习惯。

7.每日“作业小复盘”:作业写完后,花2分钟和孩子聊一聊:“今天哪项作业做得最顺利?哪项花的时间多一点?下次可以怎么改进呀?”用轻松的提问帮他总结,别只盯着“错了几道题”,重点帮他找到进步的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