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军师联盟之后,对曹植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兴趣,在军师联盟中,这个性情飞扬的曹家公子是多么的令人称羡,文采飞扬,天下才高一石,为其占去八斗。
这个唐人李白笔下"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的陈王,这个年仅41岁便离开人世的曹家三公子,这个前半生顺遂,后半生几乎在郁郁不得志中度过的曹植子建,是不是具有着这个时代的人们值得称赞的东西。
小时候因为物质的匮乏,读书成为了一种奢求,而知道曹植,也已经是上学很久以后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来自《三国演义》的演绎版本,更多的传说是原版是这样子的: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我们从这首诗歌里看到的是曹丕作为哥哥,他对弟弟的一种残忍,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不顾棠棣之情,把刀架在兄弟的脖子上,幸亏危难中的曹植仍旧才思敏捷,才得意脱险。但是我们细细的分析一下,或许历史的另一面便会呈现出来:
我们常常认为是这是一首曹子建写哥哥曹丕子桓不顾兄弟情谊而意欲屠刀相向的诗歌,但是仔细分析来看,七步诗的主角是豆和豆萁,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豆子和豆子的植株,而煮豆持作羹的那个人是谁? 仿佛此时的曹植已经意识到曹家天下已经被人觊觎且为了达到目的而选择离间兄弟关系,历史证明曹植的诗歌中所担心事物的正确性,那就是司马家司马懿。
很多人认为曹植的文学地位很高,但是其政治敏感性却不足,这也是曹操欣赏他却最终没能立他为太子的缘由,而曹植后半生的悲剧就在于自己的不争以及天真善良的本性。
我们知道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不争的性格和善良的品行会让你很知足幸福的过一辈子,但是作为一位对天子之位有着几句威慑力的人来讲,他的不争和善良最终走向的将是人间悲剧。
李白写的"陈王昔时宴平乐",其实是曹植一生中最后的归宿,他生前最后一次受封迁徙就是迁徙到陈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东部地带,并在一家人的陪伴下度过尚且愉快的半年后,死在了陈地。但悲剧的是,即便是死去,也没能安稳的入土为安,在规划好的王冢建立后,魏帝曹叡听信小人谗言,将曹植葬于东阿鱼山西麓,而陈地也成了曹植的衣冠冢。
这位半世富华,半世漂泊的文学巨匠终于像一颗巨星陨落了,留给后世的是无限的哀叹和怜惜。
最近 在读《 棠棣之华-曹植》这本书,发此小感,以为笔记 。
更多阅读推荐,请关注我的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