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从江县,有一处坐落在山上的神秘苗寨,说是神秘,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语言不通,然后就是对苗族文化的不懂,就像是大山里的宝藏,珍贵而不可多得。这就是大歹得乐苗寨。
大歹·得乐,这个名字是合成语,歹在汉语中读袋,大概的意思是说这里的苗寨就像是个大袋子的形状,而在从江县的地名志中,这个大歹,又是指被森林包围的大山坡。
从地理上看,这个苗寨建立在山顶,据说在50年代,因为住在这深山里,出现过老虎咬人的事件,后来还安排了武装部的人进山打虎。对于名字的由来,当地人的解释更像是得乐的发音,于是便有了大歹·得乐这样的名字。
雨季前往大歹得乐,夹杂着黄泥的江水回旋在弯沿的山脉中,像是绿衣下的黄色腰带,这里距从江县不到30公里的路程,但因为地势原因,这里曾是深度贫困的山区。
在2019年,大歹得乐苗寨才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按照“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美丽乡愁”的思路,进行对大歹苗寨的改造,发展成如今AAA级的旅游景区。
对于常年在大山里生活的苗族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朴而纯良,每天早上,便会有人驱赶着牛羊到山间放牧,也有人撸起裤腿下地劳作,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作为苗族的男人,更喜欢用简单的方式证明他们是这大山里的主人,像是在举行一种仪式,也像是在一起相聚野餐,他们三五个人凑在一起,在禾仓下,用几块石头磊成锅灶,煮着鸡肉,而焯料也很简单,像是山里随手采摘的野菜,煮好后,他们又摘了几片叶子铺在地上当餐桌,而路边的草杆子就成了他们手中的筷子。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他们日常的乐趣。
煮好后的鸡肉,他们用剪刀分成块,最后把鸡头完整的摆在大碗中,他们说这是在举行他们这里的一个仪式,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具体是什么仪式,无法得知。接着他们用一个酒碗轮流的喝着从家里带出来的美酒。一个酒碗在他们的手里不停的交接轮喝,喝下了浓厚的情谊。
在大歹苗寨中有一处新建的鼓楼,刚开始望见这鼓楼,还以为是侗族的鼓楼,原来在苗寨中也有这样的一座11层的鼓楼,鼓楼前是一块圆形的表演场,我心想,这块地方若是在其他地区,一定是广场舞大妈的专属舞台。
不管在哪里,折腾永远是孩子的天性,赤裸着双脚跑在路上的小孩笑闹着,妇人们笑说,在这里赤足走路并不稀奇,以前条件不好,家里也没有鞋,不管是泥泞的小路还是错落的梯田,光脚便是劳动人民的本色。只有怕脏怕臭的懒汉才会穿鞋袜。如今时代不同了,不穿鞋的习性也慢慢在改变。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寨,这里的男人们并没有单身汉,据说这里有着不成文的规矩,女孩子们不管是在寨子里长大的,还是外出打工的,到了出嫁的年纪,始终是要回到村里嫁给当地的人。
这个原本原始的村落,在经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变成了AAA的景区,有些传统的文化肯定会被发展所挑战,这时建着十几个接待游客的禾仓客栈,禾仓是木质结构,靠着山林美景,晚上睡在这里,木质的楼梯可以收起来,就像住在吊桥一样。
禾仓离苗寨本地人的房子还是分开的,这种刻意远离的建造,也是一种安全意识,毕竟是全木质的小房,容易发生火灾之类的,大概是经历的苦难多了,也就会变的格外小心翼翼。
在大歹苗寨,路上能随处看到一个个木架子,这是当地人用来晾晒稻谷用的,曾经听过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有个外国的卫星,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木架子,因为不太清淅的原故,误以为是导弹装置,吓的他们人心惶惶。也有人传言,这里的人凶残彪悍,要是惹怒了他们,就会被他们挂在木架上烤打。只有当地人知道,这些木架子都是用来晾晒稻草的,并没有传言中那么可怕。
大歹苗寨里的女人们都是刺绣能手,在这里,随处可见到几个妇女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天,绣着花,花纹简单古朴,有着民族特色。
雨后的苗寨隐藏在云雾中,突出的山势把云层阴隔开来,像是天边翻滚而来的云浪,让这里呈现出一半清晰一半迷离的状态。这个原始的苗寨,留着多少谜一样的文化,等着被探索被研究。
最后,感谢您看完这篇文章,码文字不易,期待您的“评价留言”,“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