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还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姓氏。且听任家小白慢慢道来。
唐代大诗人高适有这样一句诗:“不改任棠水,仍传晏子裘。”宋代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的诗里说:“拔薤已观贤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这里且不说“晏子裘”是什么“裘”,单说说“任棠水”是什么水,“拔”的又是什么“薤”。这两个典故都出自我们老任家的一个先人——任棠。今天,小白就来讲讲任家这位先人的故事。
任棠是东汉陇西天水一带的一个隐士。他学问很大,同时也很有操守,在四乡八里非常出名。任棠没有出来做官,而是在乡里当了个教书先生,教授当地的学童读书识字,明理修德。这样一个人,本来是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印迹的,但因为一个叫庞参的人到他的家乡来当地方官,他和庞参有了交集,所以他在正史里留下了名字。
记录这件事的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晔等所著《后汉书》里面的《李陈庞陈桥列传》。说是庞参被任命为汉阳太守。当时的汉阳并不是现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而就是天水当时的郡名。那时汉阳可是一个边关大郡。太守当然就是这个郡的一把手,就算是现在的市长吧。庞市长一到任,就来拜访任棠任老师,可见任老师虽然只是个布衣百姓,但在当地的名气可真是响当当的。庞市长初来乍到,就来礼贤下士,也体现了他亲民的风格。
庞市长到了任老师家里,便让手下人通报,说是市长来了,请他一见。一般说来,市长大人都上门了,你一小老百姓还不赶快屁颠屁颠地、诚惶诚恳地过来拜见?哪知道,任老师并没有给庞市长这个面子。他没有急着过来拜见,把庞市长晾在了堂屋里。
任老师也不与庞市长说话,自顾自在家里忙活起来。只见他到外面的菜地里拔了一棵大头薤(xiè,读作“谢”,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粗大的鳞茎,就是我们俗称的藠头。)放到堂前照壁的前面,又从井里打了一盆清水,放到那棵薤的边上,然后自己抱着小孙子跪伏到门前。一看这架式,庞市长的随行人员不乐意了。秘书长(主簿)当时就准备对任老师开训:你一个乡野匹夫,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有点破名气吗?市长大人亲自到你家来看你,你还给脸不要脸,竟敢对市长大人不理不踩,是可忍孰不可忍!
要不是庞市长拉得快,秘书长可能就把手指戳到任老师的鼻子上了。庞市长对任老师这不同寻常的举动思考了很久,他终于想通了任老师的无言大义。他对随行的人员说:“任棠老先生是在提醒我怎么做市长呀!你们看,这一盆清水,就是让我不贪不占做清官呀!他拔下这棵大头薤放在这儿,就是想让我不畏强暴,打击那些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啊!他抱着小孙子伏在门前,不就是让我珍惜民力,体恤百姓,爱护老幼吗?任老先生可真是用心良苦呀!我庞参受教了!”
于是,庞市长长嘘了一口气,也没有与任老师说话,拱手而别。
你别说,这位庞参庞太守还真没辜负任棠任老师的置水之情和拔薤之请。他在汉阳太守任上,果然能够打击豪强扶助弱小,广修德政,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后来,他还当了护羌校尉,羌人都感念他的恩德,纷纷归顺大汉。他最后当上了太尉,位列三公(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就是全国的最高军事领导人,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军委副主席吧。而且他当了大官后也没有患得患失,几次得罪当朝亲贵,几次被罢免又几次起复。真是牛人。
小白我讲的这个故事,还真没怎么演绎。《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里面是这样记叙的:
……拜参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教授。参到,先候之,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于是叹息而还。参在职,果能抑强助弱,以惠政得民。
对庞参有兴趣的任家人,还可以把他的列传看完,我这里就不赘述了。因为《后汉书》上留下的这一段佳话,后世天水的这支老任家人就把自己的堂号叫做“水薤堂”,以纪念任棠这位具有高尚德行的先祖。
怎么样?这个典故对我们现在的为官之道也颇有启发吧?老任家的公务员朋友一定要听听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