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转念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教徒在祈祷时犯了烟瘾,于是问神父:“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瞪了他一眼说:“不可以。”另一个教徒正在抽烟,就也问神父:“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赞赏地说:“可以。”
行为看起来虽然一模一样,但背后的观念、状态不一样,行动的本质当然也不一样。
我们在做另一个思想实验,为什么一个杀人如麻的盗贼,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而一个老实人,一失足就成千古恨?
表面上来看,前者的罪孽更深。但是当你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你就会发现。
那些未经世事但又满脑子欲望的人,恰恰是风险很高的人。和他们相比,我们宁可信任一个渡尽劫波,最后放下屠刀的人。
所以,一个人的状态,不是由事实和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他此刻的观念决定的。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世界。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读的书多了,我们就得到了更多的现象解释、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多的反应模式。原来的观念不是更换了,而是掺入了新的东西,变得更复杂了。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的《品格之路》里,提出了一对概念:“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
我一直在思考“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
“简历美德”是你在简历中列出的那些美德,也就是你贡献给就业市场或者有助于你在外部世界功成名就的那些技能。
而“悼词美德”则涉及更深层次的内容,是未来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谈论的美德。无论你是否和蔼、勇敢、诚实或忠诚,无论你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悼词美德”都存在于你的灵魂深处。
- “简历美德”,是当我还活着的时候,别人会因为什么高看我一眼。无非就是技能、资源、优势,等等。
- “悼词美德”,是在我的葬礼上,别人会因为什么赞扬我。这时候,那些竞争性的优点全都没有用了,能留在我的悼词中的,只能是对我内在品格的赞赏,比如勇敢、诚实、忠诚,等等。
我们这样看世界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 既从过程的角度看,也从终局的角度看;
- 既从成功与否的角度看,也从价值大小的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