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奥格威谈广告》,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待广告问题,从互联网时代看待广告,从个人创意开启广告打破认知。每本书都会带给我们成长,给人留下启迪。进化论是一种崭新的心智模式,从这儿发现世界原来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通过学习建立了一套新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不止这一个。阅读学习不断地收集:进化论、博弈论、查理·芒格的思想、塔勒布的思想、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思想、复杂体系理论、复利原理、数学(包括微积分),还有科学的可证伪性。
当有一件事令你难以抉择、难以下结论的时候,那就别做。该不该跟这个人结婚,你很犹豫,别结婚;该不该到这家公司工作,你很犹豫,别去。犹豫就代表着你可能并不想去。当两者要选一个的时候,或者两条道路要选一个的时候,而你无法判断的话,选择更难的那一条路。我们并不保证更难的那条路每次都对,更难的那一条路往往会给你带来后续的竞争力,先克服了难的部分。当你没法选择的时候,不用抛硬币,选更难的那一个。
建立大量模型的方法是什么呢?怎么成为一个拥有很多模型来解决问题的人呢?方法只有一条,大量阅读。为什么喜欢阅读?大量阅读是唯一的方法:“阅读是我的初恋。”小时候家里边很穷,没什么书可看,只要遇见书,都会读读……阅读可以打开一扇门……阅读自己喜欢的题材,直到热爱阅读。
不要怕读到烂的书,不要怕读到烂的文章,哪怕是烂的书、烂的文章,都有助于你养成阅读的习惯。今天很多家长说,孩子就喜欢看那个(家长认为不好的书),孩子不应该看这个(家长认为不好的书)。我们小时候看过多少比它更烂的东西。孩子喜欢读书,你现在非不让他读,那个损失更大。
不要比谁读书快。书越好,越要慢慢阅读、慢慢吸收。我精读的书其实并不多,略读很多书,但精读的只有几本,而这几本构成了我知识的基础。查理·芒格也说过一句话:“一书在手,便不觉浪费时间。”我现在去哪儿都带一本书,到哪儿有事需要等或者需要排队,我都不着急,有书看就没有觉得在浪费时间。
“指出别人观点中明显的偏颇,意味着要么你攻击的对象不聪明,要么你自身不聪明。”我们好多人读书,花了很大的力气挑书中的毛病。如果这个毛病那么明显就被你看到了,那这不值得挑,这本书本身不聪明。如果这个毛病那么明显被你看到了,但这本书是一本口碑很好、很有名的书,那你就要小心,是不是你没看懂。要么你高估对手了,要么你高估自己了。但是没必要整天挑别人毛病,多去思考、多去反思才是重要的。
“不要刻意追求读完多少本书,而要时刻关注可以预测未来趋势的新概念。……人与人的区别不是‘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而是‘喜欢阅读’和‘不喜欢阅读’。”“避免加入所谓的‘读书俱乐部’,避免追求任何的社群认同。把真理置于社群认同之上。”没有社会认同。一个共同的观点,不是这样的,什么书好玩读了就记录……,做成笔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