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判断力?
省钱没有省时间重要,在生活当中要更多地学会去省时间。在我们的职业生涯当中有一样东西被高估了,就是努力;有一样东西被低估了,就是判断力。如果你只是努力地重复做一些事情的话,那很有可能并没有给你带来判断力的提升。
什么叫判断力?
判断力就是知道个人行为的长期后果。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就是让你知道更多事情的长期后果。比如说,为什么不能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打孩子的长期后果是什么,他根本不知道打孩子、吼孩子、侮辱孩子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人问,为什么不能骂员工。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他不知道骂员工,或者自己喜欢干活、自己喜欢干涉员工的事、自己不断地塑造“老板总是不会错”的个人的权威,这些事情对公司有什么长远影响。所以,一个人的判断力就是他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长期后果有更清楚的了解。
真正的聪明就是思路清晰。如果一个人说他自己是一个物理学家,但他讲不清楚那些物理学的道理,说明他没吃透。能够成为大师的是费曼这样的人,费曼讲物理能够做到尽量不板书,费曼甚至可以在电视节目上就把物理学原理讲了,并且让电视观众都听得懂,这是真明白了。他真的理解了这个东西,才能够把它讲清楚,这叫思路清晰,他对这些因果关系是非常清楚的。
悠闲的大脑才能够产生伟大的创意。一周至少拿出一天时间来思考,如果地位再高一点的话,最好是两天,一周拿出两天时间来好好地思考。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要学会收集心智模式。
什么叫收集心智模式吗?
比如说,小时候从来没有听说过进化论,你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怎么构成的。而进化论就是一种崭新的心智模式,你学完了进化论,会发现世界原来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时候你就建立了一套新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不止这一个。
思维模式是他自己不断地收集而来的:进化论、博弈论、查理·芒格的思想、塔勒布的思想、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思想、复杂体系理论、复利原理、数学(包括微积分),还有科学的可证伪性。收集的一个又一个思维模式,你可以在各种场合去取用。
当有一件事令你难以抉择、难以下结论的时候,那就别做。该不该跟这个人结婚,你很犹豫,别结婚;该不该到这家公司工作,你很犹豫,别去。因为犹豫就代表着你可能并不想去。当两者要选一个的时候,或者两条道路要选一个的时候,而你无法判断的话,那就选择更难的那一条路。并不保证更难的那条路每次都对,但是更难的那一条路往往会给你带来后续的竞争力,先克服了难的部分。当你没法选择的时候,不用抛硬币,选更难的那一个。
建立大量模型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怎么成为一个拥有很多模型来解决问题的人呢?方法只有一条,大量阅读。你就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读书,为什么给每天写下不同的内容。大量阅读是唯一的方法,“阅读是我的初恋。”从小我们家里边很穷,没什么书可看,小时候《读者文摘》,靠看《读者文摘》开始积攒最早的阅读量的,阅读自己喜欢的题材,直到热爱阅读,然后今天不停地写下身边的美好瞬间。
不要怕读到烂的书,不要怕读到烂的文章,哪怕是烂的书、烂的文章,都有助于你养成阅读的习惯。今天很多家长整天说,孩子就喜欢看那个(家长认为不好的书),孩子不应该看这个(家长认为不好的书)。我们小时候看过多少比它更烂的东西。孩子喜欢读书,你现在非不让他读,那个损失更大。
不要比谁读书快。书越好,越要慢慢阅读、慢慢吸收。精读的书其实并不多,会略读很多书,但精读的只有几本,而这几本构成了我知识的基础。查理·芒格也说过一句话:“一书在手,便不觉浪费时间。”我现在去哪儿都带一本书,到哪儿有事需要等或者需要排队,我都不着急,有书看就没有觉得在浪费时间。
“指出别人观点中明显的偏颇,意味着要么你攻击的对象不聪明,要么你自身不聪明。”我们好多人读书,花了很大的力气挑书中的毛病。如果这个毛病那么明显就被你看到了,那这不值得挑,因为这本书本身不聪明。如果这个毛病那么明显被你看到了,但这本书是一本口碑很好、很有名的书,那你就要小心,是不是你没看懂。要么你高估对手了,要么你高估自己了。但是没必要整天挑别人毛病,多去思考、多去反思才是重要的。
“不要刻意追求读完多少本书,而要时刻关注可以预测未来趋势的新概念。……人与人的区别不是‘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而是‘喜欢阅读’和‘不喜欢阅读’。”这一句话我专门拿出来念,他说:“避免加入所谓的‘读书俱乐部’,避免追求任何的社群认同。把真理置于社群认同之上。”这里的“读书俱乐部”没有社会认同。不是说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所以我们只读这方面的书,什么东西好玩我们就分享什么,有一个共同理念的读书俱乐部是不一样的,自由学习,终身成长所给出的关于阅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