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教法,可能别有一番风景———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初步认识》公开课

      2025年3月23日晚突然接到任务,让我4月2日上一节县级公开课。我立马敲定这个课题,原因是我想跟大家分享“换一种教法,可能又是另一种风景”的教学意识。我的课构思源于陈良伟老师(他是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首届优秀奖、第二届初赛第八名获得者,曾是《学而思》数学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者。)他告诉我们,除法要从认识:“除法的本质是从一个数里不停的减同一个数,减到不能减为止,看能减几次”这个点上先教,然后才可以再教平均分、等分用除法算。我一听有道理呀,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发现这样做,确实能让所有的知识点都通透起来了,比如:①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②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③为什么平均分和等分都可以用除法算?(他们的内在逻辑都是不停地减同一个数)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⑤有余数除法的算理(即计算结果的唯一性)。这些现在全都说得通了。

    对于本课来说,我们《教师教学用书》说:过去,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往往倚重于计算,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意义理解上。现行的教材编排有较大变化,浙教版(2003年)人教版(2013版)等教材都把余数除法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着重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所以这节课我只教例1,不教例2余数与除法的大小关系。再说,我认为第一课时如果教的好的话,第二课时以及下边的计算乃至解决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了。

    我的课侧重在说理,我希望让学生明白数学所有的东西都是有道理的,比如在本节课中,用①除法算的合理性②余数的存在③省略号的使用。我也一直秉承一个思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道理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核心,而讲道理的过程一定是生动的,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新东西出现的合理性,使其心甘情愿,自然而然的接受,学生才能体会到思想内在的深刻的美,才会真正热爱数学,喜欢数学学习,也有可能创造数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P58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主通过活动,能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能用减法计算出商与余数,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经历观察、猜想、分析、比较、操作、讨论等大量活动过程,通过对余数的理解,使学生对除法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初步感知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原因。

3、感受数学知识的规定性与合理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能正确列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19根、手环13串、练习单。

纸条:有余数的除法、余数、......、14除以4等于3余2,

算式卡片:20÷6=3......2、55÷20=2......15、50÷7=7......1、763÷4=190......3

学具准备:小棒10根,练习单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桥梁

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看看有没有让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1.8-2-2-2-2=0

8连续减2,能减4次,可以用除法表示的,算式是什么?(指名板书:8÷2=4)

除法比减法更有优势,①它算式不要写那么长②它的次数更直接,就在得数上,不像减法,次数藏在2的身上。

现在是人工智能时代,许多软件都能为我们答疑解惑。(出示课件):

------Deepseek说:除法的本质就是从一个数里不断地减同一个数,直到不能减这个数为止,统计减地次数。

对于这个道理,我们班同学也都是很懂很懂的。

【设计说明:如果是常态课,我更喜欢将8连续减2与新课当中的14连续减4直接进行比较展开教学,让学生寻找两题的区别,从而引入新课。但因为是公开课,为了节省时间与可控性,所以我采取这种算比较没有思维含量的复习式的导入。】

2. 我们还把道理用到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去。

指名完成例题1左边的摆小棒,写算式。

用下面的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

小结:这是我们以前学的知识。

二、新课

1.第一板块:认识有剩余的同数连减也可以用除法表示。

师:14连续减4,最多能减几次?谁会帮我算?

14-4-4-4=2

这能用除法表达吗?为什么?

预设有两个观点:①可以,因为它是连续减同一个数②不可以,因为它有剩2。

师:我们对照一下Deepseek说的:“除法的本质”①是不停地在减吗? (对上了)②是减同一个数吗?(也对上了)③减到不能再减为止了吗?(是).不是还剩2吗?(2不够减4)也就是说对于减4来说,确实已经减到极限了。④能看出最多能减几次吗?

师:刚才我们对照了这个算式和除法的本质,发现这个算式竟然能跟除法的本质从头到尾都完全吻合,(确实是从一个数里不停的减同一个数,确实是减到不能减为止,确实能够看出最后一共减了几次,它没有违背除法的含义。)那说明这个算式用除法来表示道理上也是说得———过去的。

【设计说明:这里看似语言用了很多,繁琐,就对照除法的本质,感觉都重复两遍了。可是,对于一些理解上的“关卡”“重灾区”,下重手笔,我感觉很有意义,孩子打通了这个认知,下面接受各个知识点就轻而易举了。】

板书:14÷4=3    结束了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呈现:14÷4=3还剩2

这个2能不写吗?

不能,如果不写,①好像14里面就刚好只要3个4一样,而实际上,14里面除了有这3个4,还有一个2。如果不写,这个算式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这个连减算式的含义,②算式数量关系也不对。也就是说2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齐读:14÷4=3还剩2

介绍:我们的数学家也知道这个“2”必须写,可是他觉得在一个算式中出现文字,那是一件多别扭的事啊,他就请了一个语文当中的标点符号省略号,(出示“……”卡片,并代替“还剩”位置。)将次数与剩的数隔开,并且给这个新的数取了个新的名叫“余数”,其它数名称保持不变,并把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统称为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再介绍读法、含义。

小练笔:出示算式卡片,指名学生读。

2、第二板块:通过反例,认识除法得数的唯一性.

17-2-2-2-2-2=7.

问:这种情况能用除法来表达吗?17÷2=5......7

得出:除法的得数只表示一种情况,就是如果你不停地减2的话,就要把所有的2减完,不能说你就减其中的一些2,还有一些2不减,这样是不行的,这不符合除法的意义。

出示:17-2-2-2-2-2-2-2-2=1

现在所有的2减完了吗?怎么知道?(剩下的数比减数小,就说明减到极限了)

用除法表示:17÷2=8......1

小练笔:下面哪个连减算式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出示:19-5-5=9      98-20-20-20-20=18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减完有剩余照样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是不是很神奇?

3、第三板块:介绍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例题1:10根小棒摆三角形,三根摆一个,能摆()个,剩()根。

学生动手摆,并写出算式。

②.小练笔:13串手环,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到()串,还剩()串。

三、练习提升

1、完成书上“做一做”。

2、完成学习单。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4-4-4-4=2

                    14÷4=3......2

                            余数

        读作:14除以4等于3余2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