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思维模型
1、看到有人分享AI路上的现状,从来没有认真学习过一门编程语言,但各种编程语言都会一点,Python、Java、C#,在现在的赛道上,比专精一门语言的程序员冲得更快;
2、可见AI 应用场景丰富,不同领域对编程语言需求不同,同样也要求程序员适应多样化场景;
3、现代大环境被AI改变,之前的单精单一容易出现被替代,只有复合型、混合型才更有生命力;
4、每种计算机语言都有独特编程思想和方法,将不同语言知识融合,能开拓思维,创造新解决方案。这也佐证了《穷查理宝典》中提到的“多元思维模型”;
5、下一步行动:
(1)有学习诉求时,不要只盯着当下的需求,适当结合未来几年甚至更长远目标,复合型虽然不是专精,但也有适合自己的赛道;
(2)获取学习信息时,先了解新技能、新知识应用场景和价值,构建清晰的学习框架,要先明确学以致用的“用”;
(3)再酝酿“多元思维模型”,多元思维需要成体系,需要熟练的融合各维度所学;
【二】习惯与成长
1、习惯是成长路上的收获,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也反过来影响着成长轨迹;
2、习惯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推动着人们不断前进,或者在原地徘徊。我们的当下,就是各种习惯的综合结果;
3、开始意识到习惯对成长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养成习惯,然后维持习惯。也有些是改变习惯,建立新习惯;
4、改变习惯的最佳方法是用新习惯替代,不过要先看到之前的单一行为,总结并找到习惯模式,然后才能针对替代;
5、下一步行动:
(1)只从行为的角度,似乎很难建立行为的“系列、固定模式”看法,尝试把改变、调整的目标放到习惯(系列)上;
(2)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好习惯,摒弃坏习惯。开始建立自己习惯清单,分成好的和坏的,分不清的,三个列表;
(3)察觉到坏习惯并想调整时,应先自我反思并进行认知调整,然后寻找替代行为,再用打卡的方式强化,观察记录新习惯的建立,这也就是成长的轨迹;
【三】先找准问题再解决
1、我们常急于用行动证明效率,却忽视了最关键的思考环节。就像面对漏水的房间,有人不断擦拭地板,却始终没抬头寻找天花板裂缝的位置;
2、也常见这类场景:熬夜优化方案、破解问题却收效甚微,后来发现症结竟是理解偏差;
3、所以当我们在错误方向上努力时,付出与收获永远不成正比;
4、观察资深专家的处理方式,会发现他们更多的时间在定位问题;
5、这个过程就像中医把脉问诊,前多半时间都在望闻问切,开方抓药反而最迅速;
6、我们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挖掘到问题的本质,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急躁,另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找准问题的重要性;
7、下一步行动:
(1)遇到困境时强制暂停,不要急于行动,先静下心来,全面地分析问题,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梳理清楚;
(2)建立问题分类意识,区分表面症状(发烧)与根本诱因(病毒感染)。多问几个为什么,挖掘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的核心;
【四】不同视角的启示
1、看纪录片总会很惊艳,同样的城市和动物园,呈现出全新视角;
2、或者是看到城市的鸟瞰效果图,会有很强烈的新鲜感,好奇这怎么会是自己生活的城市;
3、若将日常视角比作1:1标准比例,则镜头下长焦鸟瞰视角和微观近景就是打破日常局限;
4、这些不同视角,有细节与整体的统一,丰富的细节有新鲜感,而多元素的复杂组合,又带来极强的冲击;
5、另外还会发现,不同视角的切换,能培养结构化思维,让自己在细节与宏观里想象,并思考如何进一步跃升维度;
6、下一步行动:
(1)借鉴不同视角的感受,看待事物和体系,应该主动体验微观和宏观视角,以发现不同的轮廓;
(2)思考的位置,也可以分细节与整体两个维度,最后统一起来形成综合判断;
(3)不要割裂大与小或其他相对的维度、角度,这些的整合才是全貌,任一单独都会是偏见;
(4)举一反三:生活中,多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活动中的人和生活问题,站在对方角度和旁观者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