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舢/文

2025年7月9日,法国工业集团法孚的HFO新冷媒加注解决方案在上海斩获“汽车智造先锋·可持续发展标杆奖”。这一奖项背后,是欧盟碳关税倒逼下的产业急转弯。据该获奖新闻报道,传统制冷剂R134A的GWP值高达1430,而新一代HFO制冷剂的GWP仅为4,环保性能提升350倍。
第四代制冷剂(氢氟烯烃,HFOs)凭借其极低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和零臭氧消耗潜能值(ODP),正成为全球制冷行业绿色转型的核心方向。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汽车巨头已集体转向,奔驰、宝马、丰田等欧美新车100%采用第四代制冷剂的R1234yf。中国工信部也将其列入绿色技术路线图。当政策铁幕落下,一场围绕第四代制冷剂的豪赌正式开盘。
政策倒计时:淘汰表与技术赛道
淘汰三代制冷剂的枪声早已打响,欧盟2030年拟全面禁售HFCs(三代制冷剂),进口产品面临15%碳关税;中国需在2029年前削减HFCs产量10%(《基加利修正案》)。
对中国制冷剂企业来讲,时间窗口仅剩不到五年时间。
从技术角度来看,第四代制冷剂的三大赛道也已泾渭分明:
第一条赛道氢氟烯烃(HFOs)路线是合成制冷剂的主流方向,核心产品为R1234yf(车用)、R1234ze(工商制冷)、R1233zd(高温热泵)。但专利壁垒高企,霍尼韦尔、科慕等国际巨头掌握核心专利,同时单吨成本也高。
第二条赛道天然制冷剂路线可能是零碳技术的终极方案,核心产品有二氧化碳(R744),适用于冷链物流和高温热泵;氨(R717),用于工业制冷;碳氢化合物(如R290丙烷),主打家用空调。不过二氧化碳高压系统设计复杂,成本高,碳氢化合物可燃性需符合严格防爆标准。
第三条赛道混合制冷剂路线是过渡期的渐进替代方案,核心产品有R454B(R32+R1234yf)和R454C(R32+R1233zd)逐步替代R410A空调;R513A(R1234yf+R134a)混合物,替代R134a用于冷水机组。尽管成本较高,但在政策驱动下,2025年三代制冷剂配额削减后,混配方案成为HFOs全面普及前过渡选择的短期替代主力。
百亿赌注:巨头的牌桌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头部企业备战第四代制冷剂,重金压注HFOs:
永和股份(605020)定增17.36亿元建设包头基地,主攻R1234yf等四代制冷剂;
三美股份(603379))投资15.7亿元上马1万吨/年HFO-1234yf产能,配套PVDF材料延伸产业链;
巨化股份(600160)在甘肃玉门投资196.25亿元建设高性能氟氯新材料基地,重点布局第四代制冷剂主流品种(R1234yf)3.5万吨/年产能,同步配套3万吨PTFE、1万吨FEP等高附加值产品,预计2028年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全球最大HFOs产能集群;
联创股份(300343)是国内首家实现HFOs产业化的企业,拥有1.2万吨产能(规划3-5万吨),专利布局避开国际巨头,成本较进口产品低;
东阳光(600673)战略投资芯寒智能数千万元,跨界开发氟化冷却液。
最终谁将胜出?
事实上,决胜关键因素有两点,一看谁的核心技术先突破专利壁垒,二比哪家企业生产成本降得多,当然规模效应和原料自给都显著影响生产成本。
从中国市场多年新兴产业发展经验来看,第四代制冷剂市场化取决于价格与场景的双重博弈。
单单从技术路线观察,混配制冷剂将率先突围(如R454B、R454C),短期内实现规模化应用,凭借政策适配性与成本优势,成为车企和空调厂商的首选方案;而单质HFOs(如R1234yf)将长期制胜,成为全球制冷剂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主导高附加值市场。至于天然制冷剂(如CO₂、NH₃),可能仍需突破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