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看了贾科长执导的一部家庭剧情现实题材的电影《山河故人》。据说,这部电影只有人到中年才能看得懂。贾科长的电影一直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是太接地气了,会让人有种分不清到底是电影还是生活的错觉。据说,这部电影穿插了贾科长早年用DV拍摄的记录片,真实的重现了时代生活,比如新年晚会上拥挤的人群和运煤矿的车。三段时空分别采用了1.33:1,1.85:1,2.39:1的画幅,与不同时代同步。在不知不觉中变换,更体现时代的变迁感。
换作以前看了十分钟后我是断断会弃剧的,因为剧中既没有俊男靓女也没有情节诱惑,而且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平凡与土气。或许是年岁徒增的原因,人近中年开始怀旧,叶倩文的那首《珍重》仿佛让我重回宝丽金鼎盛时期的那段懵懂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首隐喻的歌曲在剧中分别出现了五次,每一次的出现都表达了不同的意义。而当影片中最后一次出现《珍重》时,已经是几十年后了。已近迟暮之年的女主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欢快地跳着那支一开场的集体舞。我依稀记得她在年届四十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孩子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这部电影展现了跨越26年的时代变迁,而这段变迁同时也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中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物质与精神,这些纵横交错的思想与文化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每一个人,也影响着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进的每一个人的命运。
抛去时代变迁的印记,我更想说说影片中的的寻根之问。影片中只有女主涛子是生于斯长于斯存于斯的,儿时的两个小伙伴都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故乡,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迫。时过境迁,曾经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晋生去了更远的世界,然而他那一口土味的家乡话和茶几上的汾酒却掩饰不了他真实的心境;而当时对着涛子决绝地说出永远不再回来的梁子也因为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回到了封尘已久的家,但少年意气不再,如笼中困兽的他不得不接受了涛子送来的钱。儿子到乐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崇尚自由、个性前卫,没有根植于心中的传统文化却令他找不到方向感,他觉得迷茫、没有意义,于是开始努力学习中文寻找自己的本源文化。最讽刺的是曾经的晋生一心想要儿子学好英文出国留学,可到最后却对着儿子说你那么能咋不把中文学好。
公元前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一个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一哲学界的终极命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众多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学家的追根溯源之旅。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张到乐早已将母语忘却,但流淌在骨子里的血液却依然在召唤着他,原来寻找自己的来源是作为本能被印刻在人类的基因里。
小时候,盼望长大,想要去外面更大的世界;长大后,回忆过往,想要禁锢在那个曾经狭小的角落里。也许,人生本就是一个圆,有起点便有终点,就算绕地球一圈,也总是要回到开始的地方。不管你去了再远的地方,见过再美的风景,都比不上家乡那座几米宽的小桥带来的记忆,童年那条小溪带来的回忆。因为那些年吃下的乡味、走过的乡土、听过的乡音早已变成深入骨髓的血液扎根于你灵魂的深处无法动摇。
有一种深情,每当提笔,便有一种刻骨的思念缠绕于指尖;有一种眷恋,每当触及,便有一种同根的情节滋长于心底;若不是如此,也便没有李白那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余光中也不会写下那首用情至深的《乡愁》。
年轻的时候都梦想仗剑走天涯,随处可栖、以梦为马;年老的时候都渴望寻根问祖,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只有失去了故乡的人才会明白,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都叫做故乡。静谧的深夜,端起酒杯,用一杯敬故乡,用一杯敬远方,才会明白自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那无处安放的灵魂才会有了皈依。
生命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只能陪你一段路。岁月呼啸而过,无一人幸免,然山河无恙,只是故人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