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诗远
如果对存在利害关系的人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感,则不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试着主动去喜欢别人,人生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个有关人际关系的人生道理,我之前多多少少读到过,一直认为自己很明白其中的深奥意义,但其实,经过实践检验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真理。否则一切道理都还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道理懂了很多,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我属于不太会交际的人,有些社交恐惧症。很害怕聚餐之类的交际,因为会担心找不到话题可以聊。我记得周国平老师在《人与永恒》曾说过一段话: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当我读到这一段时,不再为了自己的“不合群”而感到自己是“异类”。
独处,就成为了我的常态。在周边找不到有共同话题的人,所以,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看书,练字,运动,写作。
高质量的独处可以提升精神层次,但会带来一个不好的“副作用”,就是不经过世故锤炼,会变得不“圆滑”。在我身上较为明显,那就是如果我对一个人比较不喜欢,会在脸部,或者神态上表现出来,有时候自认为自己“伪装”的很好,但是事实上,“演技”比较拙劣,早已被别人看穿。
我有时候会安慰自己说,人得有个喜恶,得有个是非对错的态度。我讨厌就是讨厌,何必要进行伪装呢。但其实现在回过头看看自己所想的这个“道理”,相对来说是片面的。也经过实践检验,一时说出不喜欢的话很爽,但是事后只会“两败俱伤”。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强迫自己融入不适合自己的圈子,不逼迫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人,这都是没有错的,并且我直到现在依然认为这是很值得坚持的原则。但是,可以不喜欢,可以厌恶,但不要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可以远离,可以隔绝,但是千万不要在“面”上,让关系剑拔弩张,不要在神情,语言上表现出绝对性的喜恶。
因为很多事情,喜恶这个标准都是因人而异,你不喜欢的,不代表别人不喜欢,另外很多事情有没有绝对性的是非对错,可以有自己的主见原则不强迫自己,但是,不要让自己陷入对事情“苛刻”的处境,这样于人于己都不利。
跳出这个困境去看自己对待不喜欢人的态度,是不是会觉得自己变得和讨厌的人一样?你表现出不喜欢时,其实就是在加强这份不喜欢,就是在和不值得的人再一次耗费精力。同时,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会变得紧张,会陷入更多耗费自己精力的环境。
当你没有办法彻底离开当下不舒服的环境时,就需要在意人际关系,因为如果把人际关系搞的更糟,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讨厌这个环境的糟糕处境里,自己内心会更加痛苦,想想是不是得不偿失?
那怎么做呢?
只要练习不让自己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感就可以,不要简单地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内心撒谎。
有句格言说:“最好不要说谎,但是不说真话也没关系。”换句话说,不必对讨厌的人摆出笑脸,但也不要露出厌恶的表情。
其实不漏出厌恶的表情,如果做不来,也不必刻意强迫自己去做。当你告诉自己:用厌恶他人来作为自己的表情,真的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除了让自己逐渐变得面部狰狞外,还会让自己陷入负能量里,这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真是不值得。
并且一旦针尖对麦芒,人际关系陷入紧张,而你暂时又离不开这样的环境。那么每天的工作,每天的心情,将变得差极了。
人只要存在,就避免不了与人发生交集,可以选择独处,但是不可将独处变得“孤立”。当我们做出不喜欢神情时,其实加重了内在厌恶之情,并且也不利于人际关系。
与其在意人际关系的好坏,不如关注自己的好恶之心。试着主动去喜欢别人,人生会变得更加美好。
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一个人不可能只有缺点,试着去看见他人身上的优点,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拓宽自己的心境。这样就自然不会陷入厌恶的境地,自己的心境也会随之变得宽广,人际关系也会更和谐。
如果实在做不到,那就不说违心的话,但也不要做厌恶表情,以及说厌恶的话语。
人生的成长,也包含对他人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