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准备:临时和几个小区宝妈决定下班后在小区广场读绘本,我一翻办公室抽屉,看到《大卫上学去》,就决定讲这本了。然后在网上搜到一个教案,在这个基础上做了改动,语句更短,用词更简单,去掉了师生互动问答的内容,因为觉得2、3岁的孩子还小不适合互动(这个认知事后和小米老师交流时有所改观,埋下伏笔)。
下班地铁上按照教案过了两遍,就看见我在地铁里对着绘本,自言自语,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还挺有感觉的哈哈
过程记录:按照约定的时间5、6个小朋友还有家长们很快就聚集起来了,开讲。小朋友们坐台阶上,开始我站着讲,事后看照片才发现这个角度拿书,小朋友们基本看不清(汗)。下次他们坐着,我也坐着或者蹲着,确保高度和他们一样。
过程中设计的互动比较少,提问也是封闭性问题。这点是需要改进的。
讲整本下来大概10多分钟,很意外除了1个小朋友中途跑掉2次,其他孩子基本都能全程认真听下来。
我原以为讲不了几页孩子们就没耐心听了。看来一是讲得还算吸引人,二是大部分孩子平时也有阅读习惯,专注力还可以。
在讲大卫闯了祸的情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就是大卫,时而被教室窗外的恐龙白云吸引,时而想伸出小魔爪在旁边的同学身上印个红爪印,被老师批评时不服气又不好意思。感觉在那一刻,我不是我,而是大卫。这种感觉很棒。
我讲完《大卫上学去》,涵涵妈妈讲了《我妈妈》,孩子们连续听两本书注意力有点难以维持,所以第二本书就跑的跑,走神的走神。后来大家一起玩儿了丢手绢,大部分小朋友第一次玩,大人边教边引导,全员参与,玩儿得也很开心。
事后总结:晚上,和小米老师通话复盘了一下这次的活动,很受启发,总结几点
1.要多一些和孩子们的互动,多问孩子开放性问题,最好不问封闭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孩子主动性积极性原创性,比如这一页上画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大卫在做什么?
封闭性问题就是类似,大卫是在擦桌子吗?这个球是什么颜色的?
这类问题有倾向性或者会从大人视角局限了孩子的观察和想象,建议不问
2. 另外,讲绘本不要顾虑会不会冷场,“冷场”是大人的想法,小朋友们不会关注这个。
总之,要从儿童本位,儿童视角来讲绘本
3. 可以试下《点点点》,这本互动性比较强,小朋友们参与感强
4.讲的过程里多一些互动,虽然2-3岁的小朋友可能还不能比较完整描述出绘本内容,老师可以问+解读+??
4.关于做家长讲座,形式可以随意一些,不一定要有PPT。可以先用20分钟分享一个绘本赏析(比如《小蓝和小黄》),然后讲一讲为什么要做亲子阅读(可以引用身边的一些例子,也可以参考《朗读手册》上面的观点及数据),然后讲一讲做亲子阅读要注意的点(比如不指读、问开放性问题等等),过程中也可以请小区里亲子阅读做得比较好的宝妈做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