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与洛认为,在学琴者练琴的整个生涯中,和演奏技术同等重要的,是学琴者的个人心态。
心态的良好、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了练习的质量。
其实练习的质量,就等于学琴者的能力,减去其心理负担,最后剩余的“内容”,便是练习的实际情况。
而这里的心理负担,就是学琴者心态的“承受能力”。练琴除了身体上需要承受强度,心理上也要承受一定的负担。
那么,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学琴者一般需要承受哪些心理负担呢?
一、不会练的“负担”
这是初学阶段一定要承受的心理负担,因为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要经历从不会到“笨拙”,再到熟练,最后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
一门乐器的演奏技术也是如此,即便是最伟大的演奏家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
所以在刚开始摸不清头绪,不会练习,掌握不了那些最基本的演奏技术以及技巧,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需要时间,同样需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与焦躁,将自己的心理负担,一点点地“降低”。
初学一门乐器时,没有啥演奏上的能力,再加上自己就是“小白”一个,心态上也没有经过磨练,所以心理负担上会重一些。
这时学琴者的能力,可能都不够“减去”自己的心理负担,所以也不会有啥练习上的质量。
但随着练习时间的积累,学琴者逐渐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也就可以从不会练,逐渐到会练。
这时提高不少的演奏技术,减去越来越轻的心理负担,练习的质量自然就上来了。
二、不稳定的“负担”
学琴者演奏的稳定性,除了在日常的练习中有所体现,在公开场合的演奏、表演中则更能展现。
虽然我们学会了基本的演奏技术,也获得了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但我们的演奏,很多时候却做不到较稳定。
比如在日常练习中,会重复3遍后,也还是有瑕疵;又如在舞台演出时,平日里明明练熟的作品,这时却会忘谱或出错。
有练习方法上的原因,但主要是练习心态上的原因。
太在意结果,太想要完美的结果了,所以练习时就会急一些。原本需要练10遍才能提到的速度,现在才重复了两遍,便想要提速了。
不知不觉中就加大了心理负担,这严重影响了本身能力的发挥,从而导致最后的演奏质量下降。
没有捷径,只能在错误与失败中不断去“磨”,把心态“磨”好了,也就不在意那么完美的结果了。
三、受人影响的“负担”
学琴者会在不经意之间,拿自己与他人的演奏相比较。
只要一比较,不管是“赢了”还是“输了”,都徒增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如果比“赢了”,就会浮躁起来,不愿意再按部就班地练琴,最后同样影响了练习质量。
如果比“熟了”,就容易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练习的持续性又会收到很大影响。
所以解决的方法是,只向别人学习,杜绝一切比较。
练琴中所练的演奏技术固然重要,因为这是技能的“外显”形式,是最直接的体现。
同样,学琴者的练习心态,这种“内在”的能力,虽然他人看不到,但它却在无时无刻影响着演奏技术的进步。
所以是同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