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孩子也叛逆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刚过了三岁,就像突然变了个人一样,事事喜欢跟大人对着干,而且倔强、有主见,小脑瓜里似乎藏着层出不穷的“鬼主意”,令爸爸妈妈感到头疼。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很简单,这是因为孩子到了叛逆期。或许有人会觉得很诧异:“不是说叛逆期在青春期才会出现吗,三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叛逆期?”
事实上,人的一生一般要经历三个叛逆期,第一个叛逆期一般就出现在三岁左右。
因为这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第一个阶段,孩子第一次意识到世界是分为“你、我、他”的,而对于自己的“领土”,孩子要争取“话语权”。
这就是他们跟父母对着干的原因,绝不是“叛逆”、“不听话”、“淘气”这么简单。
这个阶段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当孩子开始说“不”的时期来临,就意味着他们的成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有自我意识和主见。在这一阶段,作为父母,我们要认真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要学会尊重孩子,而不是强硬地、武断地命令孩子放弃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否则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不敢坚持自我、没有主见的人。
理解并尊重孩子,是陪伴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最重要的法宝。只有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才能与孩子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孩子的沉默可能是无声的抗议
让孩子把饭吃完,孩子碗一推,跑开了;叫孩子洗手吃饭,孩子眼睛盯着电视,一动不动;让孩子不要跑得太快,孩子反而加速往前…这种种情形,似乎每个孩子身上都发生过,爸爸妈妈也因此叹气:“孩子怎么跟没耳朵似的,说什么也听不见。”
孩子从三岁开始,就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当大人的吩咐或命令与他们的想法相悖时,他们会选择将自己的耳朵闭起来,置若罔闻。这也是孩子叛逆期的一种表现,不是大声地抗争,而是无言地反抗。
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有的大人会很生气,于是就拿出家长的权威,大声吼骂,用强硬手段迫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最后自然是大人叫、孩子哭,弄得鸡飞狗跳。
其实无论多大年纪的孩子,都希望家长能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说话。
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说话,孩子就会听话得多。假如总是粗暴地命令,那么孩子长大后不是越来越叛逆,就是变得懦弱、无主见。
❤️孩子对着干,试着让他做选择题
人们常说三岁的孩子人小鬼大,的确,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最喜欢和大人对着干,什么事都有自己的想法。
而事实上,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想法很有限。让他们选择,似乎就尊重了他们。所以,聪明的父母不妨让孩子们做做选择题,充分发挥一下“民主”。
把孩子想做的事和你想让他做的事放在一起,让他选择,但关键在于要将两者所造成的后果摆出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相信孩子会很快选择对于他来说更好的那个选项。
不要强制孩子做某事,即便你很想让他做。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好的方式。
比如,孩子不肯上兴趣班,你可以问他:“你是想去学拉丁舞呢,还是跆拳道?”如果是女孩,我想她会很快选择跳拉丁舞;男孩则相反。
把你想要让他做出的选项巧妙地隐藏起来,用一个孩子更不情愿的选项来衬托一下,相信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遵从大人的安排。
或许你会认为这是在和孩子“耍心眼”,但是对于教育来说,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避免和孩子的正面冲突,有时候耍一下小小的“心眼”又何妨呢?
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把决定权交到孩子的手中,而不是强制性地迫使他们遵守,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相当重要。
而做选择题,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孩子叛逆,不妨蹲下来与他平等对话
作为大人,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故意跟大人作对,却很少问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蹲下来,以孩子的高度和角度来看待问题,你就会明白孩子的感受与想法,你就会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抗拒你的命令和要求。
蹲下来,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大人们假如总是高高在上,一味地发号施令,那么就永远不会明白孩子究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对于违背孩子内心的命令,孩子自然不愿意遵从,因此就会出现我们所谓的“不听话”、“叛逆”。
只有蹲下来,才能真正与孩子做朋友,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与孩子交朋友。
没有孩子喜欢与高高在上的交流,与孩子在同一高度对视,才能更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只有通过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孩子才会愿意听父母的话,才会愿意遵从父母的命令。
所以,当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不妨蹲下来,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读懂孩子的真实内心,再进行正面管教
许多父母觉得对孩子的教育呕心沥血,孩子不但没有越来越出色,反而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难以管教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一切都是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惹的祸。
要知道,孩子不是一块石头,你想怎样雕刻他,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孩子也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
然而过于严厉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孩子的内心,只一味强调家长的权威和期望,最后只会令事情走向相反的一面——孩子愈来愈叛逆,性格和学习上都出现问题。
这样的情况常常会让家长产生无力感和焦灼感:为什么自己越用力,孩子越不行?
其实教育并非单纯的管制,如果家长只要用力地去管教孩子就能管好孩子,哪里还会出现“不成器、不成材”的情况呢?
试想一下,整天面对权威,毫无平等可言,没有自主意识和自我见解,这样的孩子,除了压抑和不快,哪里还会有什么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呢?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最好的“管”就是“不管”给孩子适当的自由、适度的空间,不要全包全揽。
过度的管制只会让孩子厌烦、苦闷,最后慢慢变得不听话、叛逆、没有自信,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别跟孩子较劲,关键时刻要适可而止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批评孩子不听话,可是我们却忘记了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总是简单地命令孩子听话,如果孩子不听从,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孩子较劲。
较劲的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孩子屈服于大人的权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失去自我;一种是坚决不听,最后弄得“人仰马翻”。
其实,与孩子的较劲要适可而止。对于孩子的坚持,我们可以不强制性地命令,而用另一种更温和的方法:商议。
比如,如果妈妈这样对孩子说:“摸摸看,手臂是不是感觉有点冷?我们先把衣服穿上,如果热了再脱好不好?这样可以防止感冒。”
我相信,孩子会容易接受得多。假如孩子依旧坚持她不冷,那么在这样的小事上,实在没必要和孩子较劲。冷了,受不了了,她自然会穿。不要担心孩子会冻着,哪个孩子不是在磕磕碰碰、小伤小痛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呢?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讲理得多,有时候,只要换种态度、换个方式,孩子就能够接受和认可,关键在于大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温和的方式让孩子接受。
❤️看穿孩子骄傲背后掩藏的自卑
孩子虽小,但已经开始有了很强的自尊心,为了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孩子们常常会用表面上的骄傲来掩饰他们内心的羞涩和自卑。
这一类孩子的内心通常要比一般人更加敏感,也更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有一点点虚荣。
当他们觉得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时,为了保住面子,他们会装作满不在乎,摆出目空一切的态度,就是为了让别人感觉:“哼!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在乎呢!”
或许他们的做法可以令一些小朋友上当,从而对他们表现出崇拜。但事实上,他们不过是在掩饰自己虚弱的内心和深深的自卑感。
正如成人的世界中,那些追求金钱而不得的人往往会表现出视金钱如粪土的姿态,那些渴望爱情却无法如愿以偿的人常常会表示出不愿谈恋爱的清高之态,孩子也是一样。他们努力表现出骄傲的模样,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他们强大,而事实上,他们往往更缺乏自信。
所以说,“骄傲和自卑是对孪生姐妹”。当我们察觉到孩子这种故意装出来的骄傲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
当然,也要教育孩子,让他们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要因为纠结于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感到自卑。
帮助他们克服虚荣的心理,让他们明白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孩子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那么他们也就不再必要用骄傲来掩饰自卑了。
❤️夸张的行为,只因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其实,“人来疯”是有原因的,三岁之后,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的感知力和表现欲与之前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发展视而不见,孩子就会在来客人时做出疯狂的举动,其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并不是大人们口中的“不听话”、“调皮"、“捣蛋”。
“获得关注”是每个人内心的心理需求,如果父母平时忽视了孩子的这种内心需求,孩子就会用夸张甚至极端的行为来博取众人的关注。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平日注意多跟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们有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就不会通过大吵大闹来获取存在感;给孩子多提供展示的舞台,尽可能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对他们的“发明创造”多提意见,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注意和关心。
这样,有客人来的时候,孩子也就不会过于急切地寻找“表演舞台”。对孩子良好的行为多加肯定,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文明、礼貌的行为,同时也要他们明白过度夸张的表现是对客人的一种惊扰和不礼貌,渐渐地,孩子就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