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蒲圻改名为赤壁。当时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是圻是生僻字,容易被误写;二是借三国赤壁之战古战场之名提高城市知名度。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蒲圻与黄州争古战场遗址,以冠名来平息争论。其实蒲圻是武赤壁,黄州是文赤壁,经考古发掘和研究早有定论,就算黄州把赤壁争去了也名不符实。
现在来看,改名二十年来,对赤壁的知名度并没有很大提升,对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反而老百姓搞不清楚自己是蒲圻人还是赤壁人,填写籍贯和地址时经常搞混,赤壁两字比蒲圻写起来也难写多了。从音韵的角度看,赤壁二字都是去声,再加上市字的去声,成三连去,读起来既拗口也不响亮,纵观中国城邑名称,很少都是去声的。
在改名赤壁之前,蒲圻就有个叫赤壁的镇,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就在其辖区内,镇里的人才是地道的赤壁人。去赤壁,在民众看来有着明确指向,便是去赤壁镇。赤壁古战场在市域北面,长江南岸,离主城区有三十多公里,相隔很远,从来都是边陲之地,远离城市中心。你到了赤壁市,离赤壁还远着哩。
赤壁二字,因为三国纷争时那场著名而惨烈的战争而扬名四海,《三国志》《三国演义》均有详细记载和描述,《赤壁之战》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课文,被国人一再学习,弄得家喻户晓。赤字除了红色意义,还指裸露,对赤壁了解的人知道那是古战场遗址名字,不了解的单从字面上理解,以为意指光溜溜的一块石壁,“家徒四壁”,“穷”味很浓。你想想,城市取个如此名字,想富起来难不难哩。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赤壁确实没什么文化内涵,就是一个战场的名字,充满杀戮之气,而且一点也不文雅。而蒲圻是有文化的,自古才俊辈出,砖茶蜚声中外,石城独领风骚,从三国东吴时期,公元233年(黄武二年)立邑以来,近1800年里蒲圻作为城邑的名字就没有变过,说明这个名称为历朝历代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子民认可,这在我国也是不多见的。
圻其实并不是生僻字(国内含生僻字的城市名多得很,举不胜举),过去用得很多,只是新中国成立后去繁取简,规范简化字使用才用得少而已。圻字由土和斤组成,非常简单易写,本身也很有意韵,其基本字义指的是地的边长,也指畿,京畿,古称天子直辖之地,亦指京城所领的地区。圻引申为疆界,边境,边界,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周书·职方》中“万千里曰王圻”;《淮南子·俶真训》中“四达无竟,通于无圻。”
当初改名自有改名的道理,时过境迁,社会环境在变,人的思想意识也在变,不叫赤壁,赤壁古战场遗址照样是你的,谁也夺不走,照样能打造成经典品牌吸引八方游客,提高蒲圻的知名度。好酒不怕巷子深,在资讯、交通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你有什么特色和名胜古迹一查便知,想来投资游玩的不远万里也能来,来了也不是因为你把城市冠了名,而是怎么有价值就怎么做,怎么方便就怎么去。
一个城市的名字就是它的名片,是该地多年建设治理和人文地理累积的结果,含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切不可急功近利,随意更名。荆沙回归荆州,襄樊回归襄阳,都是众望所归。黄山市改回徽州市更是典型例子,人家有“无梦到徽州”,我们是否也有“无梦到蒲圻”呢?”
“蒲草千里,圻上故垒;莼蒲五月,川谷对鸣。”东吴孙权把酒吟诗音犹在耳,诗情画意英雄气概。战场硝烟,千年不散;悠悠蒲草,焉知我心。是该回归传统,尊重文化,为蒲圻正名的时候了。作为一个寓居外地的蒲圻人,有必要为蒲圻鼓与呼,期望它越来越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作者系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副秘书长,湖北蒲圻人,现寓居于西蜀成都,就职于电力行业,长期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摄影创作,著有散文集《行走江河》,其余作品散见报刊杂志。《樵夫笔记》系作者日常点滴记录文集,主要在记,记录所思,所感,所悟,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