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甲月饼:江湖的“另类”存在、争议、情怀与坚守

一、争议:当传统撞上新消费浪潮

2025年的中秋,贵阳六甲月饼的工厂里飘着40年如一日的云腿香,而车间外的世界已天翻地覆。这家成立于1994年的老字号,至今仍保持着“前店后厂”的手工制饼模式——25克面团包裹25克宣威火腿馅,3:7的肥瘦比例,连糖颗粒的粗细都要用筛网精确控制。但当年轻消费者举着手机在直播间刷屏“求低糖版”时,老师傅们却坚持“甜咸交织才是中秋的仪式感”。

数据揭示矛盾:2025年贵州月饼市场中,六甲以“亲民路线”占据23%的份额,但00后消费者对其“传统口味”的接受度仅41.3%,远低于省医月饼的68.7%。更尴尬的是,其经典云腿白饼在电商平台被戏称为“月饼界的诺基亚”——“抗摔耐放,但没人用来拍照发朋友圈”。


二、情怀:老贵阳人的“月光宝盒”

在南明区青云路菜市场,72岁的王阿姨每年中秋必买六甲月饼:“他们家的饼皮一咬就碎,掉在报纸上能拼出个月亮。”这种“酥到掉渣”的体验,源自昆明六甲食品厂传承的“水油皮包酥”工艺,2025年仍需人工擀制8层酥皮。工厂墙上挂着1998年获得的“贵州省著名商标”证书,与隔壁车间新安装的智能温控系统形成奇妙共生。

情怀背后是硬核数据:六甲月饼的复购率达58%,其中76%的消费者年龄超过45岁。在贵阳本地论坛“黔中早茶”上,一篇《六甲月饼的糖颗粒,是时光机还是绊脚石?》的帖子引发3000+讨论,最高赞评论写道:“吃的是月饼,咽下去的是童年。”

三、坚守:在流水线时代当“手工耿”

面对行业智能化浪潮,六甲的选择堪称“叛逆”。当惠诚滋知用3D打印技术复刻甲秀楼纹路,当贵州龙推出“刺梨月饼”跨界养生赛道,六甲却将新厂房的1500万投资中的100万用于“手工制饼体验区”建设。2025年中秋,这里每天接待200名游客,让他们亲手体验“擀酥皮-包馅料-盖红章”的全流程。

这种坚守并非没有代价:六甲月饼的日产能仅12万块,不足省医月饼的1/3;其线上销售额占比仅18%,而行业平均水平已达35%。但总经理黄德龙在第七届梵净山登山大赛招标会上的一席话令人深思:“我们要做月饼界的非遗,不是网红。”

四、自毁式创新:在裂缝中寻找月光

2025年,六甲月饼推出“自毁体”营销:在每盒月饼中附赠一张“时光胶囊”卡片,消费者可写下对未来的寄语,明年中秋凭旧卡免费兑换新饼。这个看似浪漫的举动,实则暗藏危机——若明年无人兑换,品牌将面临“情怀破产”的舆论风险。

更激进的尝试发生在抖音直播间:主播直接对比六甲月饼与某网红品牌的横截面,直言“我们的馅料没有拉丝,因为没加卡拉胶”。这种“自曝其短”的直播风格,竟让单场销售额突破80万,评论区刷屏:“终于有品牌不说谎了!”

五、结语:当月饼成为时光的琥珀

在贵阳六甲食品有限公司的荣誉室里,2025年的新展品格外引人注目——一盒被切开一半的月饼,旁边放着显微镜和成分检测报告。展签上写着:“40年匠心,经得起任何角度的审视。”

数据显示,2025年贵州月饼市场中,传统口味占比仍达62%,但健康化、个性化需求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六甲月饼的未来,或许就藏在那句有些自嘲的slogan里:“我们不是跟不上时代,只是想让时代等等月饼。”当老师傅将最后一枚红章盖在月饼上时,他们盖下的不仅是品牌标识,更是一个关于坚守与变革的哲学命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