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

7 月4日

读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五章P54—78

读书笔记:

好成绩应是学生好习惯、好性情,以及好的个性特征不受抑制得到发展的自然结果。

一线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桥在哪儿?是从记录教育生活做起。

写教育生活,是能跳出课堂,以人生、生活的高度观察课堂,思考教育,更多的十八视角调整到师生交往的事件上,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能力等教学元素。

写教育生活,首先要经营教育生活,让教育生活丰富、精彩起来。

这种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学习知识倒是次要的,关键是调整自己教育生活的背景,突破原有的生活世界,给自己的驾驭生活一个更广阔的奔走天地。

真正的热爱会生成教育智慧,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改进工作,提升自己。

团队,是一种高层次爱的社交圈,有凝聚力,以及共同的愿景,成员之间有吸引力。加入一个好的团队,是在寻求一种成长的有效引领。

在好的团队里,迷茫的能找到方向,消极的能看到希望,倦怠的能不断被充电,找到久违的热情。大家一起赶路,向着精神朝圣的方向,不至于自己一个人走,孤独、恐惧、退缩。这就是教师成长需要寻求团队的深意。

忙碌阻碍思考,封闭禁锢思想。

日记分为两种写法,一种是“按日填注”即所谓的记流水账,从早到晚,把所见所闻、做的事情有详有略都写出来;一种是“记事体”,以主要的事和所思所感为主。

读书感悟:

每读一篇吴老师的文章,脑海里都在反思自己写过的文章,从2024年8月26日到2025年6月20日,我坚持(也有断档)写班级日志,一学年,写了11万字,写作的过程是艰辛的,每一天都在搜寻素材,有时候,就有“意外”,某个学生的问题成了我的写作内容,有时候,平静的一天让我无措,没什么可写,现在想来,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的走到学生中间,一个班级,60多个孩子,一定会有无数个故事发生,怎么会没有写作素材?

11万字的文章,当我回过头再读的时候,有一种幸福,有一种自豪,我让这群孩子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但是,如果我要挑出一篇精品的话,可能就很为难。很多同事鼓励我投稿,我一直没有迈出这一步,原因就是吴老师所提到的没有理论支撑,缺少思考、分析。

近期,几个学生在整理我写的文字,竟很难理出层次,最初是以“日记体”出现,每天记录班级发生的各种琐事,没有固定的主题,写了一段之后,我发现这样写意义不大,没有深度,又以“记事体”出现,每天记录一件事,有标题,有主人公,事情的前因后果。

但是,我在写,而且一直在写,写的过程就是复盘和思考的过程,不为发表,只为自己的进步。我也在带领团队读写,让文字带着我们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