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你是否苦于教育论文难以写出高度,教育案例写得枯燥无味?
教师写作,教育叙事可能是你最初的最佳选择。
朱永新老师说,叙事写作让我们把每天教育生活中的碎片“拼合成美丽的图景,就像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教育叙事如何写、写什么?如何从“做出来”到“写出来”,再从“写出来”反哺“做出来”?
教师从事实践研究的关键是,不断写出一个又一个故事,在故事中收获成长。
写故事,做研究。
二、教育叙事特征
1.讲故事方式写出文章,感性
2.真实的经历,“我”主语
3.写出来,还要对故事进行升华,反思与收获
三、教育叙事分类:
1.教师个人成长故事
2.课堂小插曲,如何处理的
3.教育生活类叙事
四、核心内容:
如何积累素材
1.随手记素材,记与想这两个动作会联动
2.记录学习、会议中有意义的点,记录工作中的信息,记录对学生的观察,图片资料,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愿望,分享工具(印象笔记、浮墨笔记)
3.当我们积少成多,一年几百条记录,会出现好的点子,把一年的资料串联起来,用起来。
什么形式的叙事是好的叙事
1.故事有主题。教育现象应是真实的问题。真实困惑,让你有很强的情绪反应,很烦,为什么烦。提炼出一个主题,这个故事提示了一个什么冲突、悖论?
2. 故事要生动、具体,要有情节,要有高潮,或者没有解决的反高潮,就是戏剧化形式结构。也可以倒叙,先说结果。
3. 反思要深入:回顾自己的个人成长史;历史阶段,如家校沟通,变得尖锐;社会结构,矛盾中发生的冲突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是社会形态造成的。
每日的见闻都不同,只要善于观察,观察班级,观察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思考。等待我们去发掘。
于困境中见自我(找到一个问题),找到选题,写出来。
好人好事,平淡的故事,对成长作用不大,从失败的角度开始写的叙事,有很大的成长
工作中,最不缺的是痛苦和问题,而且问题还很难解决。
一次叙事只解决一个主题。把遇到的问题列成清单,就会有长长的清单,然后筛选,逐一划掉,最后余下“心尖的那根刺”(解决不了,绕不开)。就是要写的内容。
写特殊生的故事,不新奇。但如果真的触动我心,我就写。特殊生年年有,班班有,顽疾在轮回,所以我要把过往吃过的苦,百炼成刚,阻断轮回。
于毫微处见说广大,小切口,以小见大,不要贪大
一定注重细节描写,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凸显人物的性格,烘托气氛,展现人物心理状态。
注重结构,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折、冲突,变化、节外生枝,结构更有层次,更丰富
看得见的故事,从无到有,把与学生的故事全部写出来,很长。思考故事中的起伏变化,找到关键节点的情节都拎出来,如关系变坏什么时候,关系缓和是什么时候?把这些写出来。
包括家长的反应。内容做筛选。
看不出的故事,聚焦自己我们的目光从外写学生与家长,转而内在(自我),我有什么样的言行,我是怎么想的?从对准学生,到师生的对手戏,更深的挖掘,为什么那么触动……
研究自己,发展自己。
不同的维度(自己、同事、社会)去写,我们的故事就不仅是我的故事,而是由平面故事变成了立体的故事。(从独角戏到对手戏)
结构,把最激烈的冲突放到最前面。
叙事反思的深刻性,来自你的深描,会自己涌现出来。
反求诸已的研究
从叙事写作走向叙事研究
讲故事到做研究
三类故事
伪装的故事(成功的故事)——怎么解决问题,把复杂性,过程的跌荡起伏没有写出来。
这要深入挖掘,挖到隐秘心理。
隐秘的故事,要写出来,才真实,才会触动心灵,有共鸣。
神圣的故事、信奉的故事,你相信什么是好的故事,好的教育。
反思,不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方式的思考,我为什么这么思考,是如何这种思考模式的?挖到心智模式。
提炼概念与理论,如“绿色语文”,这就是图式,图式越丰富,整合地越好,提炼什么是好的教学,好的教师。
要学术对话,要学习,提炼自己的理论。
有心的无意,
不要停留在表面的层次,要形成大格式塔,但自己不能达到,需要我们合作学习,跨界学习。
长时间挣扎,换来顿悟。弱教育,在陪伴中调动他已有的经验,完成格式塔的完形。
教师都有困难,从叙事研究到行动研究,就是了解现状,然后干预。评估干预的效果,决定是否修改问题。为“善”(行动研究追求善)做研究,不是为“真”(学术研究追求真)做研究
如何解决缺乏理论高度的问题?
如果文章要发表,要有理论视角,只讲故事不够
理论也有不同的层次,有宏大的理论,也有中层理论,往下要与事实相连结。(小喜故事:由归因总想嬴它转到欣赏)理论做了提炼,心智模式在改变,理论的光照到了平常看不到的地方,提供现实新的解释。
看不懂的书,不看,只看你能看得懂的。
不要被理论框住了,可以借助AI帮你找理论,但教育叙事又不要过多使用理论,使用多了就不像教育叙事了,而是渗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提供理论视角,又不是卖弄,罗列理论,更不能在最后说这是什么理论,这是教育叙事大忌。但理论用的好,别人就会觉得你的故事又好,又有启发,又有深度,又有解释力度,又能产生共鸣。
做叙事研究,有三角互动,要收集素材(原始资料),要有理论可以拿来用,但最重要的是你的个人经验,就是你的洞察力,你看到这些素材和理论,你怎么找到切入点。
新手,一定做你们有经验的,有感而发的,有洞察力的,你自己去访谈,去搜集资料,你自己能提出问题的。
基于现实“太忙了,都没有生活了,当然也没有研究了”确定我们的选题“我们的研究生即无生活,也无研究(双无现象)”,材料来了怎么写,大家用案例写起,一起写,一个材料可以用不同的理论,从不用的角度展开。
比如有的用内卷理论:大家都在内卷,而且是自愿地卷,卷到里面去,变得越来越异化了。
有的用主体性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小系统就是你与学生;中系统是孩子与家庭;大系统是我们的国家,教育制度;最外面就是世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与法律等等。任何一个小切口都可以从小系统切到外系统。
跨界学习理论,萝卜炖萝卜还是萝卜,要跳出系统,跟别的系统去对话,才能产生新的洞察力。
要读书,不能不读书,要有储备。一群伙伴,读书会,知识结构会越来越完备,同伙,其它老师也会给你刺激。我自己有四个读书会。创造一个单位之外的相互鼓励的安全的群体。
《新异化的诞生》《奖励的惩罚》《毫无意义的工作》40%的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美丽风险》《世界中心的教育》《反映的实践者》《教学机智》《教学勇气》《无知的教师》《被压迫者教育学》《我们怎么思维》《现行叙事探究》《心灵的转化》(陈向明)可以根据情况阅读。
教育叙事,不能太短,你要把过程写出来,一般五千到一万字。
我通过叙事行动研究,我理解了自己的心,看到了自己。教育是人的工作,如果看不到自己,又怎么能看到学生?
我做了学生的工作,但我言行的出处在哪里呢?遇到困难的时候,哪里去寻找支持的力量,慢慢这种忽略自己,就会将自己慢慢异化为工具。你会有愁苦,会有许多的无力感,但我通过深入的写,深入的叙事探究,我第一次深入地、认真地看到我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我的感受,这种理解就会带来我的放松,原来我的每一步,每一个言行都有来处,是我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或者我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我才做出这样的选择,而理解带来放松,放松会让人变得勇敢,那我就会愿意剖析自己。
在家长会上,我会宣称我爱学生,但实际上我并不爱学生。遇到问题学生,我会痛苦,我会愤怒,我会忽略学生的恐惧、感受与需要,而这种深入的看见,会为改变带来可能,就会引发从心而发的这种改变。这种改变是心智模式的改变。
一开始对待问题学生,我会紧盯着他们的问题,希望通过我的行为来改变这个孩子,而没有看见这个“人”。我会归因(孩子家庭问题、心理问题等),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急切地想解决这个问题,越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会越急切地用纪律去约束他们,用行为去管控他们,一招不行,换另一招,我跟问题生,就会异化成螺丝刀和螺丝的关系,学生会非常痛苦,而当师生关系破裂的时候,我会做出任何的举动,从而把自己推到悬崖边上,而回看我这段行动的时候,我非常忙,赶赴在应对问题生引发的各种问题的现场上,我每天像蒙眼拉磨的驴子,看起来很忙,但一直在原地打转,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我学习了理论,回看自己的行为,慢慢我会转变自己的想法,从归因的努力到去理解问题学生,找到他们看上去不可能理喻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这个孩子正面的想法和愿望,我就会看到完整的、鲜活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教育的的起点是接受,是我们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接受和尊重,这个孩子他本来的真实的样子就会给孩子这个力量。我要从问题生的身上寻找他的价值和优点,我的心智模式就从归因模式到欣赏模式转变。
一年多的教育叙事研究带来自己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持续性的。一开始看见的都是问题,后来看见的是“人”,会容易成为幸福快乐的老师。
陈教授,推教育叙事30年。
教育叙事研究为自己带来什么?
1.故事能够将老师遭遇的麻烦浮出水面。
一线老师用教育叙事更有亲和力,老师也更善于讲故事。大学老师语言不够生动。
2. [叙事可以让老师更好的认识自我。
叙事能够让老师跳出自我,反观自身。有的老师说“我的班里没有问题孩子”,是真的没有吗?是你看学生的眼光变了,人都是关系的存在,我变了,看对方的观点也会变。如果你不能认识自我,你是教不好孩子的,因为你不搞不清楚哪些是你自己身上背负的你这一辈子积累过来的重重的创作、重重的期待、梦想、没有完成的愿望,你都会投射到他们身上,而且你会说,你是爱他们的,但“爱”太复杂,调查显示,90%的老师认为爱学生,90%的学生认为老师感受不到老师爱他们。
3.有利于形成学习共同体。
老师是孤单的,很少跟人交流,很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而叙事是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
让别人看见。
经验研究,就是有经验材料的,有事实支持的,有一定的理论提升,或者有一定的解释的,越来越受欢迎,可以大胆尝试。把自己独特的理解,独特的经验,把它表达出来,不要追风,不要AI,不要“核心素养”……总之,要把你尊重每个人的独特的经验,你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要把它发出来。能够为教育决策,为教育评估,为论文发表提供多元的标准。
老师是能生产自己的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