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摄影是好的?个人感觉是那些能够让人瞬间触动、并且值得回味的影像。触动,指的是一见钟情,回味则说明影像蕴含了摄影者的情感、摄影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够透过影像被人感知,并且经久不衰。
美是有层次的。好的影像首先是外在美,就是整个画面很好看,色彩啊、构图啊、光线啊都把握的恰到好处,各个因素配合的很协调,让人看见就喜欢,那种感觉与看见美女的感觉是一样的。
更好的摄影则不光有外在美,还有内在美,就是你看到画面上的人可以想象到很多东西,这个想象不是像小学生总结中心思想那样被逼出来的,而是不知不觉就发生的,并且这印象很清晰,清晰到可以对画中营造的气氛感同身受、可以听到画中人的心里话或是可以预知画中人接下来的一个、两个甚至一系列的动作,甚而至于可以产生描述一个瞬间故事的兴趣,只不过这故事只想讲给自己听,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不禁莞尔,不出一声,只想不被打扰、独自享用这环绕充盈在自己周围的静美。而下一次看到这影像,美好的感觉依然不褪色,或者又有了新的发现和体验,同样是心动不已的。这就是深层次的美了。
那么,如何实现“美”的摄影呢?
个人觉得,对于相当多类型的摄影,硬件设备都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排在很靠后的位置。除了对高速运动的物体进行瞬间抓拍、或者超近距离精确写真等有限类型外,其他常见摄影(无非是人物、景观等)对设备的要求都不高。或者这样说:没有专业化的高档设备,仅仅用普通手机或傻瓜相机,完全可以拍出美的动人心魄的作品,美与设备可以无关。这可以通过对几个要素的逐个分析来证明。
基本的要素自然是上面说到的构图、色彩、光线等。
一幅画面如何构图是考验摄影者最基础的美感的,比如人物摄影,一般拍照常常把人放在画面中间,或者把人占满大部分的画面,这不是在摄影,这是在做广告,而且是很不好看、其后完全没有印象的广告,拍摄者的初衷(一般是希望表现快乐)——除了自己一厢情愿的认为外——其实体现不出来;或者,本来快乐的时光呈现在画面里却是显著虚假的感觉,反而落得自欺欺人的效果。这样的构图最大的问题是人与环境完全隔离,无论作为背景的景观多么著名和美丽,也都成了照相馆里的人工背板,相应的,在背板前拍的人像当然了无生趣、毫无生动可言。
OK,好的构图是什么呢?专业人士会说很复杂,剔除其中忽悠的成分,我能力所及的想,至少应该体现人与环境的协调、相辅相成,才能把人的美和环境的美都记录下来。更好的,则是达到融合,人和景应该融合,或说本就无彼此之分、本就是一体。这样反而更能突出人的美——成为美景的一部分,这不正是拍摄者潜在的愿望吗?为此,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注意人与景物的比例,如果必须量化一下的话,个人感觉最大也不宜超过画面的一半;二是人在画面中的位置,置于正中不太好,偏一侧甚至一角都是不错的选择,大面积的留白也是可以考虑的。此外,体现人、近景、远景的层次是很重要的,不可偏重一方而忽略整体层次感的把握、而使画面重回呆板的老路。总之,我觉得,不把人生硬的凸显出来反而更有可能引起观者对人的关注,并且是带着欣赏的关注。
色彩的把握可能更复杂些,环境的颜色、人衣服的颜色、光线的亮度、空气的透明度等等,专业人士可能会说出一大堆影响因素,作为普通摄影者,个人感觉只要懂得色彩的搭配关系(避免相冲的颜色大面积出现在画面中)以及颜色的数量关系(如同穿衣服,一般来说从上到下最多不应超过三种色)等基本点就可以拍出耐看的影像。作为推崇极简主义审美观的人,个人喜欢亚光、冷色系、同色系搭配、颜色种类越少越好。当然,暖色系、亮色、不同色系搭配一样可以产生强烈的美感,这个属于兴趣的差别,并不影响“美感是共通的而形式是多样的”这一观点。但是,无论何种形式,审美也是要有一点点最基本共识的,如果你看到清朝干部从头到尾的打扮仍然觉得很好看,那我就无话可说了。另外强调一点,一定要注意人物的服装色彩与环境主色的协调,一个人穿的无论如何漂亮,若站在不同的背景里很可能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
光线的把握可能是三个因素中最难的,也是与技术设备、额外的道具相关性最大的,专业人士可以通过道具将自然光和人工光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营造出不同方向来光的效果,也可以自由调节光线明暗程度。这个确实比较专业,但上述环节也不是光线应用中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仍然是人对光线的感知能力(或敏感度),这个与设备无关。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道理方面,只要明白被拍摄对象正对光源与逆光的区别,以及通过尝试明白不同角度的光源会对拍摄物产生怎样不同的阴影,也就够了;需要做的是在光线明暗变化的感知能力方面多下下功夫。除了天生因素外,多观察多体会,能够观察到景色由于光线变化而变得更美并如实(这个要强调!)的记录下来,就一定可以拍出美妙的影像。而且,相比于专业摄影师的作品,少了很多人工雕琢的痕迹,多了更多自然、随意和真实的感觉,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的就是这样了。
多说一句,现在的很多摄影作品美的像画像诗歌,每每看到,赞叹的同时却总有些被忽悠的感觉。比如经常看到的自然风光照,美的令人窒息,但是如果实地去看,那怕不眨眼看一天,也多半会很失望,并不完全是因为没有发现美的眼睛,也与高级的设备以及高超的技巧对景观起到过于美化的作用有关。——对于这样的作品,相比于用普通设备记录下的真实的场景,哪种更让人感动呢?个人还是更喜欢后者。
以上是一些基本要素,可能不全,但也足够说明问题了:这些构成一幅美好影像的基本要素与设备关系不大。而且这还只是外在美,说到能够体现美感的更重要的方面、即更具感染力的内在美,就越发与设备无关了。甚至,如果捕捉到自然流露的华彩瞬间,那么上述所有的要素也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何展现内在美?估妄谈几个不成系统的经验。
其一,被拍摄者所处的角度、姿态或动作很重要,在我看来比表情更重要。如果排个序的话,个人偏见:正面、侧面、背影、动作是依次提高表现力的顺序。正面照常常是不自然的。笑的灿烂的、表情夸张的多半是做出的样子,一如“瞬间的整容”。而且由于正对镜头,也常常会破坏画面的整体平衡。极端的例子就是常见的景点照,人在花草或建筑物前一杵,冲着镜头咧嘴笑,完全不顾及花花草草的厌恶(他们也是有感觉得好不好。。。)。这种相片的功能与“***到此一游”没啥区别。所起的作用仅仅是“我来过”,而且这其实也是一种环境污染。侧面、背影、动作之所以更有表现力,因人不直面镜头,常常更为放松,更加自然。如同桥上看风景的人,只看风景,不理会拍摄者;则在桥下拍摄者的眼中,他的仰头、转身、搭在栏杆上手、弯曲的一条腿。。。。。。就都构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并且这自然的姿势清晰却又不张扬的表达出人在那时的情感或心境,给人的印象反而深刻,这与在背后凭走路的姿态就可判断出是谁是一个道理,完全没必要正对镜头强制的表达自己而彻底丧失了美感。
其二,则是要强调拍摄者的捕捉能力了。如何能捕捉到美好的瞬间?其实是如何能捕捉到被拍摄者最自然、最真实的一刻,最好同时也是与环境的氛围最为协调或最有戏剧性冲突关系的一刻。这个要提到天赋了,但是天赋也并非是必要条件。我觉得,只要有爱美的心,有细腻真实的情感,就能找到或说等到那美丽的一刻。再不济,无法准确判断某一美妙时刻,至少对那一较长的时段有所感知,然后持续的观察,随机、连续的多拍几张,必能从中发现符合心中有些模糊期许的最美的影像。
最后一点,其实也是上文全部论述最核心、最值得反复强调的一点,那就是:美一定是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简言之就是“真实+自然”,包括拍摄者以及被拍摄者,越是真情实感、越是自然状态就越能打动人心。有了真,就有了发现美的基础;有了对自然的热爱,就有了捕捉到美的可能。
美就在自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