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等爱人起床和他一起抱着篮球、带着乒乓球拍到体育公园晨练,因为爱人上夜班起得晚,我们去的时候,其实已经10:00多了。跑道上,三三两两或走或跑的人精气神十足,门球场内的草坪上已经有几个大人带着两三岁的孩子在里面滚球玩,欢乐的笑声传出好远,足球场内有两家父母和孩子组成了两个足球队,像是在煞有介事的进行着比赛。两个篮球场内,保洁工人和几个少年正拿着水管在冲洗着、拖着地面。
看篮球场上太湿,我提议一起先打会儿乒乓球,爱人像没听见似的抱着篮球,不管地面上的水自顾自的拍打着、投起篮来。我拿着球拍走进乒乓球场内,仅剩的一个案子上坐着几个孩子,他们的父母叫孩子下来给我腾出球案,而我站在球案边一人拿着球拍,等着爱人过来,可他好像忘了我的存在似的,站在那里感觉好尴尬。
心里很快升起一丝不悦,拿着球拍走出场地,想着早上等他到现在,他却只顾自己,把我一个人凉那里,像这样的场景似乎发生过无数次,以前总是满心欢喜地难得一起出去,也总是不欢而散,此刻我真想一走了之。突然觉察自己多像一个渴望父母满足自己需求的小女孩,他们没有看到我的需求,自己就只顾觉得委屈愤怒,忘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起茗那家排课程中,茗那老师经常说多少夫妻都是两个小孩在玩,期待对方像父母一样满足自己的需求,达不到就会一地鸡毛。是呀!两个都是需要爱的孩子,谁又能看见谁的需求?谁又能照顾谁能?夫妻是两个成年人的游戏,相互能照顾到了各得其所,欢喜快乐,不能照顾了也能各自独立创造自己的需求,欢喜地满足自己的需求。现在忽然明白自己期望爱人这个贪玩的小男孩照顾自己,无法实现怪不得别人,是自己选错了对象呀!既然现在不准备退货了,那就先学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呗!公园自己转转去!
听着歌曲,悠然地移步到对面文化公园,五座白玉石砌成的小桥跨在人工河上,难得有水绕公园一圈,清澈可见水底的石块大小不一。公园中间的空地的石书上刻着二十四节气,有妈妈正给孩子依依讲解。西北的假山前木制小桥曲折成直角,七折八绕穿过假山,很有画面感。
我信步转到体育馆前,正好遇到好姐妹带着1岁的儿子在广场上玩,虽然步履蹒跚,满眼新奇地左跑跑,右跑跑,回头看到妈妈,再美滋滋继续探索新的美景,胖嘟嘟的脸上那明亮的大眼睛闪烁着惊喜,好不欢快。不仅感慨母婴关系真如心理学家所说,有的孩子只要知道妈妈在身边,就会自得其乐,快乐地不断发现新的乐趣,慢慢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之后,即使没有妈妈陪伴也会情绪稳定。有的孩子会缠着妈妈,唯恐妈妈离开抛下他们,无心玩耍,或没有妈妈参与都不行,有时甚至哭闹踢打,其实只因为幼小的他们害怕被最依赖的妈妈或重要他人抛弃,没有安全感而情绪特别多。还有的婴儿在需要妈妈陪伴时,一再得不到妈妈回应,他可能很少再哭闹,对妈妈视而不见或有攻击性。母婴关系奠定一个成人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与亲密伴侣。我想起妈回忆说在我婴儿时她要下地干活,喂喂奶就放床上独自睡觉,1岁左右坐在座铺中,醒了睡,睡了醒,偶尔会哭,大多数时间都很安静,成长中是亲朋好友中最听话的孩子,我也纳闷为啥自己不管是对家人还是他人,心里有多少个不愿意都不会反抗。想起李雪老师在《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中有这样两段话:“如果孩子一直处在得不到母亲的回应的煎熬中,婴儿会累积巨大的恐惧和愤怒。到了儿童期,可能一些非常小的挫折都会让孩子大爆发,对父母拳打脚踢,像疯子一样不可理喻。有时候,面对没有危险的事物,他却会惊恐发作,害怕得恨不得躲进子宫里,而不像正常儿童,在面对新鲜事物时,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满怀好奇的去探索。
如果妈妈渴望一个安安静静的“乖婴儿”,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对他除此之外的任何举动都不愿意理睬,甚至打击,那么孩子只能主动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仅剩一点维持活命,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成为一具悲哀的行尸走肉。特别宅的人,很可能是因为曾经的欲求不被看到,从而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再无法和人产生交集和共振,成为一个不惹麻烦,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在人群中如同一座孤岛,这是多深的悲哀啊!”
原来我就是那个主动削减生命能量,宅在家中轻意不敢和外界交集的孤独者,这种来自生命最初的体验让我无法和周围人建立起深层关系,虽然每天也是热情的和周围的人打着招呼,但是在热闹的一群人里依旧孤独。识爱人后,我特别喜欢粘着他,渴望和爱人在一起,像对母亲的依恋一样希望他能看见我的需求。例如今天早上,他上夜班肯定起得晚,虽然嘴里说陪我去锻炼,其实只是觉得周末我们有段共同在家的时间,应该共同活动。我愿意留下来是心底渴望和他在一起,可到球场之后,他没有先陪我打乒乓球,光顾自己打球,我付出了对他的等待陪伴,他却没看到我的需要,很委屈,希望他能参与我的活动的深层渴望没得到满足,这不正是婴幼儿时我对妈妈的需求没得到回应,创伤再现。小时候听话乖巧,现在不会大吵大闹,要么是闷闷不乐提不起兴趣,要么就是回家宅床生闷气,刚结婚时这种矛盾得两三天才消气,有孩子后至少也得一天,现在经过十七年的磨合也得半天,每一次生气都发誓再也不和他一起外出。而今天才明白十七年的互动模式竟然来源于自己渴望与母亲的亲昵互动,过去的已经无法实现,潜意识里的需求只能在亲密的伴侣那里寻求希骥,十七年来渴望一再破灭,还要继续受伤吗?《拥抱你内在的小孩》一书中告诉我们自己要学会拥抱你内在那个脆弱受伤的小孩,聆听它,安抚他,对自己的每一部分给予温柔的关心。今天,我看到自己内在那个孩子,她的需求我不再千方计向外界“求关注”,我已经长大,有能力看见她的需要,尽力满足她的需要,让她慢慢长大,不再害怕被忽视、被抛弃,一个人的世界依然可以多姿多彩,春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