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梓旋快两岁了,他平时性格还算温顺,脾气并不暴躁。别的小朋友抢他玩具,他也不会抢回来,只是看着,如果很喜欢也只是气哭了,不会反击。也很少去抢别人家孩子的玩具。
但有三个行为让我不太满意。一是他拿手机看自己的视频。二是对球和铲子特别热衷,每次出去只要看见不一样的铲子和球就想去拿。三是跟小朋友一起玩沙子的时候偶尔会往人家身上撒。
第一个行为,看手机录制的自己的视频,那程度简直属着迷。他能坐着一直看,而且才这么大点,自己会熟练的点和滑动,只要能解锁,直奔相册。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得益于"他爸。我让他看会儿孩子,他都是带他用手机玩儿游戏,我嘴上说不行,那肉丸子性格嗯啊的答应了,但是还是继续带孩子玩儿,因为这样省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孩子瘾大,才大发雷霆,他才有所收敛。而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养成习惯了,平时大人一拿手机,他就要抢,抢来看视频。不给就哭闹。
这种时候,我都是转移他注意力,在不成不搭理他,爱哭哭。但他爸每次都顺着他,只要拿到手机,找他爸解锁,不敢找我。他爸还得意的以为自己很有亲和力。我也每次都跟他发火才能制止他继续看手机。有的男人就是属驴的,前打着不走后捎着走,非得给他点颜色悄悄才知道事情严重。倒不是说看手机相册视频有危害,是他的眼睛还没发育成熟,如果为了省事儿,每次都把孩子扔给手机,那太不负责任了。
第二个是球和铲子,不知道这两样东西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能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尤其没见过的。我每次出去都给他拿几个铲子,为免他看到别人铲子想要,教给他拿自己的跟别的小宝宝换。也免得有的小朋友抢他的,多备几个。这招儿也很灵,别的小宝宝也有同样的喜好,玩具都是人家的好。为了打消他对球和铲子的执迷,我还给他买了好多不同类型的球和铲子。但是,他看见不一样的还是欲罢不能。自己的回家碰都不碰。有时候,有的小朋友并不接受他的交换政策。他会不高兴,但大多时候转移一下注意力就好了。只是有一种情况他会借题发挥,将情绪无限放大,那就是他本就心情不好的时候。
比如今上午,他拿着个铲子横冲直撞的乱跑,最后趴地上了。估计是吓一跳的成分多,干打雷不下雨嗷嗷叫换。我也没理他,他让我抱我就抱,但我也没哄他,只是告诉他,你就这么跑还有机会摔。他突然发现一个婴儿车的车抖里有个球,停止嚎哭去拿球,我制止了他。我告诉他,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没礼貌。他不干,就要拿,不让又叫唤。那个家长我们也认识,她说给他玩儿吧!就拿出来给他玩儿,但是人家要领孩子回去了,球自然要还给人家。我后来在一个没人的地方跟他讲道理,他好像听懂了,就带他去还球,走到跟前,他又不干了。我二话没说,拿过来还给了人家。他又哭,抱着他但也不理他。
有个家长说:这是老拿别人的拿习惯了。我立马怒从心中起。我们从没拿过人家东西,都是交换着玩。这次我知道严梓旋是因为先前摔了一跤借题发挥,也并非是非要不可。我拉着脸把他领回家,他还哭唧唧,我也不理他,他吃了点饼干,一会儿就不哭了,但还是不高兴,他知道我在生气。等过一会儿,我继续跟他说,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你拿走了人家小宝宝会哭。他说,球。我说那不是你的球,你如果想要,妈妈给你买,但你不能拿人家的。他瞪着两个大眼睛看着我,好像是听进去了。但我不会给他买的,总有不一样的球。这个他也不会总记得,也就新鲜那么几分钟。
第三个行为就是玩儿沙子偶尔往别人身上倒。这个行为很膈应人,他是跟一个小男孩学的。那时候那个孩子拿沙子撒他,那孩子姥姥没让,就说,来撒姥姥。于是那孩子就往他姥姥身上扔,然后他姥姥笑,孩子也笑。严梓旋在旁边看的津津乐道。这个是我的疏忽,当初该把他抱走的,不让他看。万没想到他会依葫芦画瓢,看到别的小朋友或者大人他有时候会去往人家身上倒,然后自己笑。我会及时制止他,并告诉他这个行为不对。他当时能听进去,下次还是会忘。但我会一直强调下去,直到他改了这个坏毛病。
针对严梓旋的情况,我最担心的还是哭闹,无论在什么状态下哭闹,尤其是公正场合都得想办法调整。而且公众场合熟人可能碍于面子会顺了他的要求,不熟的谁管他这些。他早晚也得接受被拒绝这种感受。如果一达不到要求就哭闹,那就没完了。我也查过一些关于有效制止哭闹的方法。大多是转移注意力或者冷处理之类的,万变不离其宗。跟我之前的做法如出一辙。
但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也非常庆幸能在这个时候看到。
"妥协的方法是没有用的,比如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发脾气,会让父母感到很难为情,为了制止孩子的哭闹,父母常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过激的动作(如打孩子),也可能会做出一些违心的承诺,孩子就会察言观色,得寸进尺。所以无论如何父母不能乱了方寸,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尽快把孩子带离人多的地方,再心平气和地进行处理。"
"以暴易暴也是没有用的。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通常也没有好脸色对他,也许正是因为父母缺乏耐心,和孩子之间有了矛盾,才导致孩子发脾气,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父母也正在气头上时,你可以暂时不理睬他,以免一时情急.做出一些不应该的举动,先交给别人处理,然后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来解决问题。"
调整家长的情绪,而不是单方面关注孩子。我想这是比直接教育孩子更有效的办法。孩子是需要大人教育和引导的。但如果大人没有合适的教育方式和习惯,将会直接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