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说一说一个热门的概念——教育内卷。
许多人把内卷比喻成电影院现象。就是说大家在电影院看电影,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挡住了第二排,然后第二排就站起来了,挡住了第三排,以此类推,最后整个电影院的人都站起来了,可是这其中并没有人受益,只是多付出了成本。这个比喻很形象的解释了只要总收益不变,内部所有人的额外付出都是一场零和博弈。
其实,这个例子并不贴切,因为电影院现象并不能反应内卷的两个独特状态:
第一个是边际收益递减但总收益增加,造成的价值判断差异;
另一个是内卷必有外部方案。
价值判断差异
首先,咱们说一说价值判断差异。在刚才说的电影院现象中,总收益是不变的。就是说电影院的所有人都能看到电影,它不会因为任何人站起来而收益更大。正因为这种收益不变的情况表现得很明显,所以电影院现象在真实情况下很难发生。即使发生了,只要有一个人出来维持持续,吼一声:“请所有人都坐下!”付出一点小的成本就能解决问题。电影院里的所有人都很容易产生一致的判断标准。
可是内卷不一样,每个人的付出不但能提高个人收益,还可以提高总体收益,只是随着参与的人增多,提高的总收益越来越少而已。这种情况更加具有隐蔽性,内卷系统里的每个人标准难以统一,不论在哪个阶段叫停,都会令大部分人不服。
拿教育内卷举例子,看起来是因为大学就那么多,好的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家长们再鸡娃,培训班再火爆,大学的录取人数就摆在那儿了。真的是这样吗?有哪个家长教育孩子仅仅是为了考大学的?明明教育还可以提高人的各项素养,整个民族的素养提高了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只不过这种提高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我们只是模糊的感觉到,如果所有的小孩除了吃饭睡觉就在学习,所有的大人都把时间精力和金钱全部花在孩子的教育身上显然是不对的,只不过这个尺度,每个人的标准并不统一。你看,这就是教育内卷的价值判断差异。
在这种价值判断差异之下,有人出来叫停好不好使?很显然,事实证明不好使。如果一群家长主张,大家都不要“站起来”,让孩子开开心心、快乐成长不好吗?就一定有另一群家长主张,未来国家发展需要更多科技创新人才,这些人才难道是开开心心玩得出来的吗?当出台规定,禁止学校和机构超前学习,就一定会有机构转型做思维训练和素质培养,你说培养数学思维和大语文,究竟算不算超前学习呢?
对于教育价值判断的差异,再怎么吵,都不可能有统一的结果,这是教育内卷比电影院问题难解的根本原因。
外部方案
接下来,讲一讲内卷的外部方案。
还是拿电影院现象举例子,刚才说过,如果要解决电影院问题,出来个人管一管就行,所有人都坐下来,问题就解决了。这种解决方案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显然是内部对吧。而内卷的特点呢?它的解决方案不可能来自内部,内部产生的解决方案只会让它卷得越来越厉害。
比如要解决教育内卷,所有人都不学习还是都学习能解决问题呢?显然都解决不了。那是不是我们把教育分成若干种类,比如文科、理科、体育、 艺术,不同的孩子依据不同的个性条件进行不同的学习,就可以了呢?这不正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吗?呵呵,对不起,这个解决方案就是教育内卷的过程,将教育分类,再将分类细分,如此拆解下去,能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差异化教育产品,最后只会卷进更多资源、更多人的更多尝试和更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突破内卷
那么,解决教育内卷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其实,从内卷这个词就能看得出来,既然它内卷了,我们就得给它外翻。就是找到和平衡教育与其他事项的关系。
站在家长的角度举个例子:有时候教育会和其他事项冲突,但由于教育的天然正确性让我们每次都选择教育。但了解内卷的概念之后会知道,你投入得越多,收益是慢慢减少的,终有一刻它会比其他那些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少。
投入精力、金钱教育孩子当然是好的,但到哪里是个度呢?找这个度就不能只盯着教育本身,而是还要看到教育范畴之外孩子也需要的那些东西。比如:睡觉、玩乐、社交,还有挥霍放空、发泄情绪、着迷上瘾。这些都是和教育在时间上或者内容上有冲突的事情,有些看起来并不是什么好事。其实,正是因为家长对这些正常的需求提前定义了好坏,才会导致天然正确的教育和学习不论投入多少都觉得没有问题,这就掉进了教育内卷的陷阱里去了。
再向外跨一步,不妨把养育孩子只当一个项目,而把自己的社交、娱乐、学习、成长看成更重要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学习的机会。孩子学习,我也学习,孩子犯了个错,诶,我成长的机会又来了。这样,教育目标都和别人不一样了,不就卷不进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