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51,5-3-7,滕文公章句上3-7》
今天是丙申年庚子月戊辰日,冬月十四,2016年12月12日星期一。大雪二候。
大雪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一阳而交也。
花信風:山茶後拒。初抽芽時,蒸碾為末,可和茶助色,故名山茶。世人誤填以椿字,因椿山茶古名相近。花有数十品,自冬至春,後先相映。以此為一年花木之殿,不亦可乎。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一.这一节介绍古代教育建设制度的延革。
孟子说,治国能从产业政策,安民措施,取民有制入手,那么,民有恒心,然后,可以兴办教育了。设立庠、序、学、校,作为开展全民教育。
什么是庠、序、学、校呢?这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取的名称不一样,孟子在这里举出这些不同时代教育机构的名字,等于作了一个简单的考据和概述,帮助后人扫清迷惑,不被名字和概念弄得晕了头。
庠,取养老的意思作为名字;
校,取教民的意思作为名字;
序,取"乡射礼"中序贤的意思作为名字。
上述三样,都是乡学。意思是遍布全国各地,深入乡间田野,乡学,对应的是后面将提到的国学。三样都是一回事儿,只是夏、商、周三代,分别从教育内容中抽取其中一样代表那个时代的基础教育机构的名称,所以出现了三个名字。夏朝叫做校,商朝叫做序,周朝叫做庠。
学,即国学。这个名字三代都没有变化。它等于现在的大学,还是清华北大这个级别的大学,校址设立在首都。
总体而言,古代教育机构分为乡学和国学两级。乡学的特点是范围广,除了地域分布广,教育内容涵盖的层次也全面,从少到老都有,相当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社区大学老年大学都有了;国学等级高,专门针对未来的国家管理人才的成人精英学府。
孟子这样总结概述,等于破疑破迷,破名破惑,是一件有益的事。
古代教育的教学大纲就两个字:做人。乡学和国学的基本教育精神统一在这个大纲下面。教人明人伦,厚风俗。什么叫人伦呢?总结了五条,叫做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社会关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现在也是一样,只要把"君臣有义",修正为上下级关系的处理原则,以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的关系处理,这五伦仍然具有人生指导意义。这些做人的道理,虽然出于天性本然之情,却不属于本能之属,所以需要整理成知识以传授、讲明和修习,并且由此形成社会共同的规范,否则就是野蛮和彼此的争端之乱。通过教育和示范方法,带动社会民众共创美好生活,彼此以恩相与,以分相维,诚信修睦,以和为贵。
二.
孔子说:"来之,富之,教之。"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育是每个时代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每个阶段须臾不可离身的终身事业。
正是当初师父的一句:"除了利与害,还有做人呐!",一语点醒我这梦中的糊涂蛋。遂立志做人。以此为志,走上求学之路。继而又辅之以日课之功,治之以修身之法。从此,一日而知一日之非。若非教育之功,今日之日,哪堪回首,如何展望!
我们不会回去过过去的生活。你我没有这个穿越能力。孔子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每个人都选择了自身降临的时代,你说你喜欢古典,喜欢国学,非要过过去的生活方式,孔子骂这种人是"愚者",那是要倒霉的。
孟子第一次踏进魏国和齐国时,都做同样一件事,"问俗与禁",咨询那个国家的特殊风俗和法律禁令。我相信一个正常理性的人,不会到喀什的"大巴扎"声称要买"大肉"。不会到印度点牛肉饭。当我们横跨地域旅行时如此,同理,当我们穿梭在时光中、在历史的世界中旅行时也一样,不是过他一样的生活,而是传承他的精神,但要过现时代的生活,为现时代的文明作出贡献。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