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也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的目标就是要超过身边的人,无论自己和身边人是否具有同质性。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我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个时候成绩可以说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每个人也都在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而努力。小学阶段最多就是留一些作业,做完就可以。但到了初中,不仅要能够迅速完成还要保证质量。那个时候的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追求比别人快。于是老师留的作业,从来不管自己是不是认真思考的,只要做完即可,所以我做题的速度从来都是班级里最快的。因为我享受这种快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安全感。
到了高年级,题目变得逐渐难了,我做题的速度逐渐下降。为了不让别人超过我,我选择在一些当时认为不是很重要的课堂上做卷子,这样我就有时间去思考,也就会比别人早点完成作业,但其实上课老师讲的什么自己却没有注意。一些练习册,只要发下来,自己认为不是很重要的都会直接把答案抄上,当别人还在做老师留的题目的时候,我早已经把练习册抄完了,也一直享受着这种成就感。
到了初三,卷子逐渐多了起来,几乎每天每个科目都会有很多的卷子。只要卷子发下来,不管老师是否当成作业留给我们,我都会立马去做,就是为了我让自己成为那个作业完成最快的人。因为班主任是英语老师,那个时候与英语相关的卷子我都是第一时间完成,有的甚至时老师还没有做完,我就去找老师要答案了。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我做题很快,我也享受着这种快速的节奏带给我的感觉。
这样的节奏一直持续到了高中。高中三年,无论什么科目,什么卷子,只要是发下来,我就立马去做,班里的人也都知道我做题很快。
但是仅仅是快,却没有保证质量,因为怕被别人吵过,于是盲目的和别人拼速度,做的题目甚至比别人多了很多,最后的结果是没有我做题多的人都考上了很好的学校,我只能说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到了大学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一路以来我都是最快的那个,做的事情,付出的努力也比别人多很多,但结果却离自己想要的差的很远呢?渐渐地我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我一直怕别人超过我,于是盲目的想比别人快,为了快,我忽视了做题最本质的思考。有的时候一道题连续出现,我就连续错。这样的毛病不止一个老师和我说过,但是我依旧我行我素。似乎只有比别人快 ,我才能安心。
当我找到了自己的问题之后,我开始放慢自己的节奏,认真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于是给自己制定一系列的计划。这个时候我不再和别人比,只要自己完成自己的规划,实现自己每个阶段的目标,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也会让我感觉到充实。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终于不再以别人为目标,而是走自己的路。
到了现在,发现身边依旧存在这样的同学。一个室友,每天似乎只以身边的人为目标。要是我们比她起的早,收拾好了打算去图书馆,她一定立马从床上下来,可以不洗漱不吃饭直接跟着我们一起走,即使我们说会给她占座也不行。
由于她和另外一个室友是一个专业,所以相对来说参照物就更明显一些。只要是另外一个室友开始写作业,她一定开始写,不管自己其余重要的事情有没有完成。记得上学期那位室友写完了一个作业,就说自己写完了。结果她赶紧从几篇文章中粘贴了一些文字上去,也匆匆忙忙把论文写完了。上课要是另外一位室友开始记笔记,她也一定会开始记,并不管老师讲的是什么。在图书馆,要是我们玩手机,她一定玩儿,要是我们开始做正事儿,她立马放下手机,开始匆匆忙忙的打字。总之一切都不能超过她。
这种思想可以说我是理解的,毕竟自己也走过这样的一段路。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行为带给自己的永远不会是成长。在别人的影响下做自己的事情,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别人不做事情了,那么自己也就不知道做什么了。但是别人不做事情是因为事情已经完成了,而你显然不是。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也都应该有自己的节奏,不要再因为怕别人超过自己而去追随别人的脚步。制定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享受事情解决带给自己的充实远比担心别人超过自己而去行动要有意义的多。不要再以别人为参照物,你才是生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