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关于阅读的概念吗?“真正的阅读是通过独自死磕文字,让理解力逐渐变强而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
今天下午我就死磕了两个词“假设”、“反思”。
别看都是很熟悉的字眼,但是你还真未必了解它们深层的含义。时间关系,今天先说一说死磕“假设”的结果。
被死磕的“假设”一词是在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中出现的。原文是这样的:“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成甲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所有观点和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通过学习,可以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在这里,假设的基本意没有什么变化,但它带来的外延概念却让我大感兴趣!也就是说,所有人,所有的观点、认识、决策、行为、结论都是一种假设。我们今天言之凿凿,认为千真万确的事情,明天一觉醒来,也许就是个错误的结论。而被用来证明是错误结论的结论,也有可能还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因为所有的结论都不过是一个“假设”。而让这个假设无限接近于正确的方法,就是不断的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比如人类认识地球,从地方说到地圆说,再到椭圆说,都是建立在科学认知不断深入的基础之上的。但椭圆说真得就是最正确和最后的结论吗?至少我们精进沙龙的群友们看完本文后应该持有怀疑的态度,因为那些结论,我们也只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假设,我们这里没有一个人去考证过它是否真实。
当然,这绝对不是抬杠,死磕了“假设”也绝对不是逮谁跟谁死扛的理由。“假设”的概念,应当是让我们保持一份清醒,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一个所谓言之凿凿的真理,在怀疑中不断反思,从而提高我们自己的认知水平。
前两天看过一个小故事,刚好在这里对应上了。在一个发布会上,记者问,太空中没有重力,普通有水的钢笔、圆珠笔显然是不能用,那么航员是用什么笔写字的呢?专家拿出一支铅笔来说,你们难道不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存在吗?
大家看到这里,肯定豁然开朗,哇,事情原来这么简单。
但你要真相信专家的话,你就完全错了。
你想想这样的一支铅笔,且不说削铅笔的铅笔屑,会满天飞,写在纸上的石墨,它也会飘在空中,那对宇宙飞船将会造成致命的破坏。
看到这里,你会说,妈的,被专家忽悠了。
如果你这么想,你又错了,专家并没有忽悠你,因为宇航员的确是在用铅笔书写记录。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铅笔。
看到这里你自嘲了一下,说,原来是这样啊!
你看,你又轻易相信了,你也就又一次掉进坑里了,宇宙飞船上其实是用钢笔的,只不过他的墨水是一种特殊的有机物,解决了所有的太空问题,这种钢笔不但太空使用,现在在很多场合也被广泛使用。
看到这里,你擦了一下汗,艹,真能忽悠人啊!
对的,你忽悠你还没完呢。其实宇宙飞船中,真的就是在用不用削特殊笔芯的铅笔。
到这里你可能都有点愤怒了,这样忽悠人有意思吗?
当然有意思啦!
因为从中你会发现人脑是很容易被忽悠的!如果你从一开始没有“假设”的概念,你会被忽悠到坐轮椅的!
只要稍加技巧,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就会被植入一个错误观点。广告、营销、宣讲、谈判……有意无意都充满了这种错误的推导,我们每天不接触50个误导信息,那都不叫现代人。有些错了就错了无伤大雅,但有些重大决策,一旦错误,背后消耗的时间和人生成本就大了。前几年新闻报道一个女大学生被一个农民人贩子忽悠给卖到山里了,大伙听说了吗?(唉,怎么忽然担心贝贝了,呵呵)
你看,“假设”让我们知道一切皆是假设,让我们知道必须去独立思考,对外防忽悠,对内心智纠偏(大伙也小心被商大大给忽悠做轮椅了啊)。
这里面又延伸出另一个知识点:“心智”。
人的心智水平有三个层级:体验、解释、分析 。
第一层级是体验。
我们相信“听上去、感觉是对的”的事情。比如上面的小故事,专家优雅得拿出铅笔,肯定得说太空舱中就是用这玩意,大家就信了,专家嘛,当然可信了!所以说, 我们追求的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一个“感觉正确”的答案。
第二层级是解释。
我们相信“解释起来是对的”的事情;比如故事中解释钢笔的墨水是一种特殊的有机物,就觉得很可信啊,所以我们的大脑又接受了。
在这个层级, 我们追求的是“合理”的解释。
第三层级是分析。
我们不再相信现成的答案,而是寻找“接近真相的解释”。先提问,再搜索信息,然后你会找到好多相互矛盾的解释,这就需要你评估这些解释,找到真相,“提问、搜索、评价、结论”。
在第三层级,也是最高层级, 我们追求的是“更接近真相”的解释。
第三层级之前,只能说是在学习,到了第三个层级,才算是独立思考,不被忽悠,接近真相。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第一层,这甚至与受教育程度不相关(想想那个被卖掉的女大学生),只要对方是大师、高管、企业家等看似权威的名头,人们的脑子就不具有分辨能力了,容易全盘接受对方传达的信息和结论。
大部分人心智的上限,就在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他们很难怀疑自己深信的结论,原因是,有人缺分辨的意识,有人缺分辨的能力。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给什么吃什么。他们会在学习中逐渐迷失在各种解释中,无所适从。他们的信息源,就是他们心智的上限。
而独立思考的人, 因为有了怀疑和辨别的能力,所以能突破自己的信息源,向上追溯,直到站在真理的面前。
王小波说:“一般人认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无辜的。假如这种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了无辜——再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 我的结论是: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
这又让我想到卡尔·马克思的座右铭,“怀疑一切”。人类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克思同志,把"怀疑一切"作为座右铭,这老头真的这么多疑吗?他的“怀疑一切”和“假设”的概念有何关联?我马上请教“度娘”(爱死度娘了,如果没有度娘,我们得花多少功夫去找资料啊),有一个解释是这样的,马克思的“怀疑一切”含义是,不仅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不仅怀疑对象,也包含对这种怀疑的怀疑。它不是停在怀疑本身为止,而是以实践等多方面的形式来去除最后的怀疑。
这就是一种向真理不断逼近的"怀疑观"-- 既不是屈服于别人,也不是屈服于自己,而是屈服于真理。哇噻,牛哄哄的伟人座右铭其实就是我今天死磕的“假设”啊!
“假设”的概念今天还被我用到了工作上。事情是这样的,几个项目经理在同一个问题上犯了错误。本来我是很气愤的,但假设的概念让我对事情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对这件事的认知是完全正确的吗?即便结果如此,事情的过程和出发点真相又是什么?如果你从“人性不可考验”,“人之初,是善恶并存”的等底层规律来考虑问题,那么事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在开会的时候我就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和大家共同解决问题,结果效果非常圆满。
本周熊猫书院的书是《奇特的一生》,主人翁柳比歇夫数十年如一日记时间日记。对时间的精确把握,是柳比歇夫先生人生成功的原因之一。我也在记日记,但究竟要记什么,怎么记?今天死磕“假设”也得到了一定的答案。
我们每一天的行为、决策都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了呢?日记可以记录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的过程,方便我们复盘。通过日记的记录,我们可以复盘问题的过程,从而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这样,我就可以把自己的日记设计得比柳比歇夫日记更加合理和实用了。
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假设”概念出现不到一页纸,我却用了下午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死磕它,晚上又用了差不多三个小时来写它。通过死磕,我不但对这个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和其它知识融会贯通,和既有的知识形成了一个知识小晶体,并用于实践,感觉真是棒棒哒!
总结一下,“假设”的概念让我有如下几个认识:
1.所有观点和结论都是“假设”;
2.要提高心智层级,养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学贼一点,不要被轻易忽悠了;
3.通过对“假设”的不断修正,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从而让我们的假设无限趋近于正确;
4.生活和工作中随处都可以使用“假设”思维,但关键是你得去用。
今天,我看书的速度极慢,但效果极好,所以看书学习并非快就好,相反,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最慢的就是最快的!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明天逮到一个词死磕的冲动呢?
没有?我这个夜白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