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听了得到App付费课程《吴伯凡·认知方法论》。题目叫做:善良和聪明,哪个更重要?
你可能会问了,善良和聪明,明明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怎么可以比较说哪个更重要呢?问善良和聪明哪个更重要,就像问身高和体重哪个更重要、左手和右手哪个更重要一样荒唐,是没有答案的。
但是,吴伯凡老师说,你一但把视角切换到认知这个维度,一切就会豁然开朗。
好,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吴伯凡老师的讲解。
小孩:不明就里地按照命令去执行
事实上,认知形成的过程,人成长的过程都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比如小孩子,尤其是小男孩会有各种各样的冲动,擅自去做一些在大人看来极其危险的事情,这时候大人就会来阻止他的行为。
有的小朋友会问,“为什么不让我用手指头捅那个插座啊?”大人没法解释说:“这里有电,你手指一伸进去就会触电,触电会导致血液心脏的一系列变化,然后你就死掉了。”小孩是完全听不懂这些的,所以大人往往会说,“你就是不能用手捅这个!”或者“烧开水的壶不能摸”,“你不能站在桌子上往下跳,腿会摔断的”……但小孩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还有一种情形是,小孩生病不爱吃药,大人不可能跟他讲一系列道理,“这是什么药,吃完以后你的身体里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你的病就好了”。
我们小时候很多的行为都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直接按照命令去做的,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你缺乏认知的情况下你就去做了。
成年人:想当然做事情的赌徒
有人说小孩这样是因为他的认知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我们成年人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让自己的认知照亮自己所处的环境,让自己的眼睛不瞎,才能规避危险、避免失败、尽可能提高成功的概率。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哪怕是成年人,哪怕是一个公认具有高度认知水准的人,每天也要面对大量不能确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很可能你眼前就是一个很深的水池。
换句话说,我们的很多行为,尤其是那些能够创造价值的行为,都具有在信息不完备状态下的判断和决策的特点,也就是说,你的认知不足以让你完全应对眼前的各种复杂情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想当然地做事,都是或大或小的赌徒。
那么这里就包含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行动依据除了认知还有没有别的东西?如果有的话,是什么?
为什么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讲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的一句话: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贝佐斯认为:在面对一个不确定性的时候,聪明是不足以让你作出正确决策和选择的,反而是善良这种跟认知好像没有关系的特质能帮助你作出正确的决策。
有些人认为贝佐斯的这句话是一种道德说教:聪明和善良明明是两个不搭界的东西,聪明就是聪明,善良就是善良。当你缺乏足够聪明做不成事的时候,善良并不能帮得上你什么,尤其在商业领域,“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在商言商,谈善良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善良和聪明表面上是不相关的两件事,但内在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善良表面是一种态度,实际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形式。
不管是贝佐斯的“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还是Google的“不作恶”,都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主张,而是一种认知主张。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是我们本单元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道德,尤其是善良这种道德上的最高价值,跟认知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样的命题,到底只是一种道德判断,还是在道德判断之外包含着认知的真理呢?
为什么说“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这句话的本质不是在强化善良,而是在强调:聪明常常会陷入到管窥视野当中,我们要学会节制自己的聪明能够把握和掌控的那个局部性,与此同时,要把这种所谓的确定性放置在不确定性的整体视野当中。
贝佐斯说“善良比聪明更重要”的意思还有:当你凭着你的聪明总是在做对公司有利的事情的时候,其实已经陷入到了管窥视野或者贪婪当中。
那么,用什么来打消这种管窥视野呢?你要站在跟你的立场、视野不一样的主体上看你现在该做的事情。
说真的我听的并不是很明白,文中还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看见沙滩上一只刚刚出生的小海龟在艰难爬行,想爬到海里去。这个小男孩很善良,不忍心看这只刚刚出生的小海龟那么艰难地爬,就捡起小海龟,把它扔到了海里。小男孩认为(我们也认为)他做了一件善事,但接下来的故事可能要改变我们的认知了:
离这个海滩不远的地方其实有无数的小海龟。在自然界,小海龟爬到大海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个巨大的危险:天敌军舰鸟会过来吃它们。所以,小海龟大规模爬向大海之前,都会派出一两只小海龟先爬向海里。如果它安全爬到了大海就会发出“我安全到达”的信号,让其他小海龟知道没有危险;如果小海龟们接不到这个信号,就意味着那只小海龟已经牺牲了,它们就会暂停向大海的迁徙,等一会儿再继续派出一只小海龟……直到连续几只小海龟都安全到达大海,它们才会大规模地开始向大海迁徙。
这个小男孩在无意中干了一件极坏的事情:让小海龟发出一个错误的信号“这里是安全的”,所以,无数小海龟开始爬向大海的时候,成群的军舰鸟飞来把这些小海龟叼起来吃了。
小男孩的动机不能说不善良,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作了巨大的恶——善良导致的巨大的恶。但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管窥效应”:善恶的问题看上去是一个道德问题,其实是一个认知问题,它的关键在于,你是对局部的认知还是对整体的认知。
基于局部的“管窥认知”就可能导致恶,真正的善是基于对整体的认知的。
如果缺乏对确定性背后的那个不确定性的敬畏,那么很可能就是在作恶。
我所明白的就是吴伯凡老师把善良和聪明都当做一种认知,但从小男孩帮小乌龟的例子来看我觉得聪明比善良重要,因为如果你知道那个小乌龟下海的过程的话那么你可能就不会那么做,你只想着自己的善良却不知道真正的事实!这里善良却变成了大恶!包括有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场景 明明是因为善良的想帮助但做的有些举动和造成的结果却让我们有种想上去打他一顿的我感觉!所以只要聪明的去摆脱那些假善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从今天开始把每天听得好的东西分享跟给大家,跟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