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起落,见证了中国本土光伏市场在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与经历重大调整的历程。
在应对双反危机的同时,中国政府抓住机遇,推出了标杆上网电价政策,也就是光伏发的电,电网必须照单全收,每一度电,除了按当地煤电上网电价收购以外,还额外提供几毛钱的补贴,从此开启了2013年之后中国本土光伏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先是中西部地区大型集中式电站开发迎来大发展,后来又有了中东部地区小型分布式电站的开发热潮。
光伏发展规模远远超过政府预期,以至于原来规划的补贴规模完全不够用,很多企业建了电站,却面临补贴年年拖欠,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收不到的问题。
这是一个堵不住的窟窿,还越来越大。
直到2018年,国家决定必须出手了,在当年5月一下子几乎叫停了整个下半年的补贴,冰封了整个光伏市场,而当时没有补贴,光伏还达不到按煤电价格卖电就能获得正常投资回报的地步。
所以2018年是国内市场遭遇的第一次政策性转变,很多头部企业纷纷转战海外市场,腰部尾部企业被大量洗牌,破产倒闭。
第四次起落,见证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内生能力成长与产能过剩的历程。
2020年,中国提出30·60目标,也就是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光伏才再一次完全复苏,成为风投领域、股票市场、地方政府眼中的明星。
这一轮热潮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光伏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在全球大多数国家摆脱了补贴依赖,每度电卖出火电价格就能获得正常的投资回报,所以光伏市场规模不再受到政策性资金支持规模的束缚,加上中国光伏全产业链完全实现了端到端的自主可控,设备、原料、工艺实现了完全的国产化,充分解放了中国光伏的生产力,供给侧和需求侧都进入了一个自由市场的状态。
任何企业只要有钱,理论上就可以投资光伏,加上这一轮多晶硅原材料价格暴涨,抬高了上下游各个环节的产品价格,光伏投资回报率明显上升,导致大量跨界企业涌入光伏行业,只要投资建厂,甚至打个嘴炮,上市公司发个公告,就能迎来几个涨停板,市场已经到了一个非理性的地步。
从上游多晶硅到下游的硅片、电池片、组件,大量同质化的产线迅速扩产,到2023年底,中国光伏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总产能,均已达到全球光伏需求总量的2倍以上,所以阶段性过剩是必然的。
这也是这一轮超级周期形成的原因,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后,各方对于光伏短期内的发展和需求预测过于乐观,以至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供过于求。
这种影响到2024年底仍然没有结束,曾经卖超过2块钱/瓦的组件,甚至跌到了五六毛钱/瓦的地步,成本控制最好的企业都表示已经跌破了成本线,最优秀的企业都只能保持微利甚至面临亏损。
如果光伏想要迎来下一波景气周期,必须有大量的平庸产能、落后产能出清,其代价就是一些企业的破产、倒闭,让整个行业恢复到供需平衡的状态,光伏产品价格才能企稳回升。
这就是中国光伏这一轮超级周期的由来和形成周期的规律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