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的第四次超级周期从何而来?
先谈谈当下,为什么中国的“碳中和之光”会陷入史无前例的超级寒冬?
历史上,中国光伏行业经历过“四起四落”,虽然每次起因各不相同,但规律性十分明显。
为什么行业会有周期?
周期的本质就是供需不匹配,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优秀企业具有成本优势,咬紧牙关,力争不亏损、少亏损;
而平庸的、落后的企业成本更高,更经不住价格下跌的考验,成为寒冬中最先被淘汰的对象。
行业洗牌,总产能下降,直到产能低于需求量,这时候进入供不应求的阶段,产品价格回升,头部企业率先盈利改善,行业进入景气阶段,吸引更多企业加大投入、扩大产能,直到出现下一次供大于求,周而复始。
这是我们理解一般行业周期性波动的一个总体规律。
但光伏行业的周期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需要我们细细考察:
一是光伏需求受补贴影响很大。
补贴强度与经济周期一般是正相关的关系,往往经济向好,各国政府有钱的时候,就愿意给可再生能源提供更多的补贴,刺激光伏需求旺盛,而经济寒冬的时候就会大幅削减补贴。
过去几十年来,补贴的多少对于光伏的需求量有着明显的影响,这是一种人为因素。
第二就是,光伏行业的上下游之间,也很容易出现产能错配的问题。
光伏硅片所需的原料——多晶硅,扩产需要的时间很长。
生产多晶硅的工厂占地非常大,就像石油炼化行业一样,需要很多巨型的化工设备。
这样的工厂,从投资立项到真正建成,最少也需要18到24个月。
但是,生产光伏硅片,或者其他组件,像是电池等的工厂,建成只需要3到6个月。
这就带来了产能错配的问题。
如果今天光伏市场突然爆发,需求翻倍,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
3到6个月后,硅片、电池片、组件工厂全都扩产100%,但是硅料供应却还要等上至少一年才能完成扩产,结果就是硅料价格暴涨,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非常景气的局面。
但是,这种景气的周期并不会维持多久。
很快,大量企业入局多晶硅生产,而等到多数企业终于建成投产的时候,原本旺盛的需求已经不再,硅料严重过剩,价格开始猛烈下跌,行业景气不再。
实际上,光伏每一次景气周期的重要标识,就是硅料价格上涨,说明下游需求非常旺盛。
而光伏寒冬的一个标志,就是硅料价格保持低迷,甚至跌破优秀企业的成本线。
带着对光伏行业周期形成原因的认识,咱们来梳理一下光伏产业的四次超级周期。
总体来说,中国光伏产业已经经历过四起三落,目前正在经历第四次周期的下行阶段。
第一次与第二次的起落,见证了光伏产业在海外的蓬勃兴起与后续受限的艰难历程。
中国光伏第一次爆发是在2004年德国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的时候,德国本土光伏企业满足不了德国井喷的光伏需求,很多客商就通过欧洲大型的光伏展会找到了中国企业,恰逢施正荣、高纪凡那一批企业家在21世纪初进入了这个行业,抓住了这个机遇,通过德国打开了欧洲市场,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迅速实现上市、扩产,缔造了一代光伏首富的传奇故事。
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大幅削减政府补贴,光伏需求遭遇重创。
这时候,中国政府展开逆周期调节,推出了金太阳工程等项目,对本土的光伏电站建设提供一次性的补贴奖励,对国内光伏企业缓解海外冲击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面对寒冬,难受的不只是我们,更难熬的是成本高企的欧美光伏企业。
到2012年前后,他们借着美国大选这样的契机,大肆鼓吹中国光伏产品入侵欧美市场造成的冲击,是他们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于是欧美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了双反调查,也就是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试图大幅抬高中国进口光伏产品的关税。
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斡旋之下,最终我们和欧盟签订了价格承诺协议,化解了这场危机,但是美国一意孤行,从此将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几乎全部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