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语文讲习录》是温儒敏先生关于语文教育方面的一些讲座、访谈的内容,全书共分为六辑:第一辑主要谈的是语文课改和课程标准,第二辑是关于教材编写,第三辑讨论语文教学,第四辑集中探讨语文高考,第五辑选录了文学课的几篇讲稿,第六辑探讨了中文学科的历史、现状与困境。温儒敏先生是中小学语文统编本教科书的总主编,读完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统编教材编写的艰辛,也更深刻地明白了教材中很多内容编写的意图,在用统编教材时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关于阅读
温儒敏在书中一直在强调阅读,反反复复提及培养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他说“改进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还是多读书”,他认为教师要有培养读书兴趣这个意识,并把读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包括课外书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读闲书,提倡学生“连滚带爬”地读,少些任务性地读书;教师也要读书,包括读儿童的书,才能和学生一起讨论,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读书。
部编教材中也确实体现了温儒敏先生关于阅读的编排思想,从一年级开始设置的“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快乐读书吧”也教会学生读不同类型的书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有的阅读策略单元,“预测”“提问”“批注”“提高阅读速度” ……在教材中渗透着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我也一直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第一位,学期初会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在班级里有书可读;每个月会进行阅读情况的总结,奖励坚持阅读的同学,鼓励更多同学加入阅读的队伍;每周的阅读课进行阅读的交流分享会,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我也能感受到阅读带给班级同学的变化,阅读让孩子们的习作写得更清楚了,让孩子们的表达更流畅了。
在接触部编教材之前,我很少去思考阅读的方法,以为圈圈画画,“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阅读方法。读了这本书,才知道阅读是需要方法的指导的,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动笔墨”。我也更认识到部编教材中阅读策略单元设计的巧妙,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开始阅读时学会了怎么更高效地阅读,我想这一定能帮助他们读更多的书,也能把书读得更透。
温儒敏先生在书中举了自己小时候读书的例子,很多生僻字看不懂就跳过去读看得懂的,“连滚带爬”地读。记得我初中读《红楼梦》时打开第一章都遇见了好多生僻字,一一查了字典也没了阅读的兴趣了,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走近古典名著”单元,这个单元就教会了学生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的大概意思即可,借助电影、电视剧增加阅读的乐趣。有了这些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畏难心理也就消除了,也更能读出古典名著身上独有的魅力了。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把培养阅读兴趣放在第一位,也要在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自己要当“读书种子”才能种下更多的种子。
二、关于习作
温儒敏在第四辑结合高考的作文讲了很多他的看法,他认为作文要尽量文从字顺,表达真切得体,不要一味堆砌辞藻;让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套作、宿构、模式化与“文艺腔”。虽然讲的是高中的作文,但我想对于小学阶段的习作也是有启发的。
小学阶段的习作对每个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对我现在执教的高年级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查看周围事物的习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习作也在强调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要说心里话。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很会写套路作文,写“爱”就是生病后家人彻夜不睡的照料,下雨天雨伞只打着”我“ ………写“我学会了”就是自行车,番茄炒蛋……写“景”就是“柳条像辫子”“湖面像镜子”……读这样的作文大体上看问题不大,但是缺乏真情实感的表达,我总跟学生说好像里面的这个“我”像一个没有情感的木偶一样,没有血肉。习作中要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切实感的表达,我总是鼓励那些写出来自己感受的孩子,哪怕表达不够优美,但是孩子们富有童趣的真实本身就是一种美。
以前看习作觉得用上很多四字词语就是优美的句子,引经据典就是论据充分,但缺乏思想的“文艺腔”只会让人觉得空洞,作文追求文从字顺,比华美更重要的是情真。
对于习作教学来说,想要写出好的习作,更关键的还是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适当练写,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这本书中,温儒敏先生还讲了关于如何进行诗歌教学,部编教材如何用,教师如何更好的备课等,读来让人受益匪浅。通过这本书我也看到了这位主编编写教材时的初衷,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也会努力用好统编教材。做一个幸福的语文老师,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