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宝宝]:马郁
[打卡日期]:2019/7/16
[学习内容]: 上接战略部署下接绩效
[学习笔记]:
建构主义认为,老师没办法控制学生成为什么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老师在课堂上能做的只是给学生信息、场景,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信息和场景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学员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学员主动建构的结果,课堂上老师要营造一个方便学员建构的氛围和环境。
知识是对经验的建构。我们都要用过去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学习的过程是用原有知识解释新知识的过程,是基于经验探寻意义的过程。学员把新知和旧知结合起来,能够解释新知,并形成新的意义,就说明消化了新知。
教师的角色就是催化师,具有辅助性,但并不能就忽视教师的作用。在内容的选择和方向的确定、关键时候信息的输入、有效的提问促动学生反思、组织学生意义协商等很多环节,对教师都有更高的要求,建构主义并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
从教学设计来讲,建构主义的课堂要用促动的方式转移知识的所有权,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自己研究明白的,而不是老师告诉他的。建构主义的课堂上,重要的是让学生不断地思考,完成属于自己的建构,而不在乎学生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客观的、确定的认知。
每个学员都带着自己固有的信念和习惯来到课堂,在课堂上又能接收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新的信息和观点,这些信息和观点有可能对学员带来新的启发或冲击,促进学员进行意义建构,更新自己的信念系统,进而形成新的习惯,下次培训或交流也许又有新的信息和观点,新的建构又开始了……活到老,学到老,建构过程就这样周而复始地无限螺旋发展。
建构主义的教学就是要把学员放到情境中,让他们去建构,让学员去调动自己的格式塔对这些痕迹去做有意识能动性的加工,然后形成新的格式塔。所以,学习应该发生在一种情境中,测验应该与执行实际任务整合在一起,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直接宣讲的方式讲师会把大量时间用于解释所讲观点。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们研讨完汇报,讲师会发现自己原本要讲的内容学员大部分已经汇报过了,讲师只需要把自己讲的内容做一个概括总结、重点强调补充般地讲授就可以了。所不同的是,学员的理解程度提升了,参与度增高了,讲师也轻松了。
建构主义课堂的第三大法宝是要多提问、会提问,因为提问能够促使学员思考,帮助学员建构。
[坚持习惯]:读书 锻炼
[今日感悟]:
改变来源于生活点滴坚持